“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燃油车时代,一汽-大众与上汽大众在销冠位置上轮流“坐庄”,南北丰田、本田,东风日产、北京现代“榜上有名”。但,踏入新造车时代,电动化和价格战下,自主品牌“弯道超车”,比亚迪领跑市场,吉利、奇瑞销量强劲,自主三强格局形成;以燃油车为“主力”的合资品牌则倍感“寒意”。

8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为190.5万辆,同比下降1%,环比增长10.8%,其中,常规燃油车零售87万辆,同比下降28%。新能源车则同比增长42.9%,达102.5万辆,市场渗透率接近5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秤逐渐完全偏向自主新能源品牌,合资生存空间被持续压缩,“如何继续留在牌桌上”横亘在它们面前,如何自救破局,杀出重围,成为它们的必答题。

“裁员”?NO,是合资自救改革

“裁员”,已然成为合资品牌不得不做的“止损”选择。

年中以来,一汽大众、广汽本田、上汽通用、上汽大通、东风本田等多家合资车企相继传出“裁员”消息。

但,值得一提的是,合资车企裁员引发了“员工抢着被裁”现象,“N+2+1”的离职补偿方案,让社交网络上,几乎找不到被裁员工的抱怨。而另一边,是造车新势力们,对员工“杀伐果断”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近日,最新一则“裁员”消息来自北京现代。有媒体称,北京现代计划两批进行人员优化,分别在今年11月和明年2月前完成,人数约占总数的30%。

对此,北京现代官方回应称,“不存在分批裁员的说法;不存在多少百分比的说法,每个公司每年正常根据绩效进行考核,”另外,北京现代每年都要进行青年人才补充,2024年的目标是100人以上,应用于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和出口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首批入华的合资品牌,北京现代也曾有过“繁花”,在2013年至2016年连续4年全年销量站上百万辆的高度,进入新造车时代,自主品牌不断向上,北京现代于2017年让出了年销百万辆俱乐部的名额,此后,北京现代开始“徘徊”,2024年1-8月,北京现代累计销量11.42万辆

进入中国市场二十余年,背靠全球TOP 3车企和中国车企排头兵的北京现代,不缺经验、更不缺资金、技术和体系。北京现代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优质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因此,人才要素的优化成为必然选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进有出、有上有下,新老交替,这很正常,也是企业的当然之举。

况且,相对于简单的“一刀切”以求缩减人力成本,补充优质人才的北京现代,是在严峻挑战下,对自己的改革自救。

而北京现代的改革方向也很明确,前不久的成都车展上,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吴周涛表示,“中韩股东双方正在持续加大对北京现代的投入,开发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基于此,北京现代首款全新纯电车型,即将推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在合资品牌逐渐“出走”寻求机会的当下,北京现代的海外出口也正在扩大,上半年,北京现代出口量达到1.3万辆,超过去年的全年表现,在国内车企纷纷“卷”向海外的当下,北京现代的海外“成绩单”来之实属不易。

新的产品加建成全球汽车出口基地,这样的“工程量”不可谓不大,挑战不可谓不艰巨,不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优化改革一切将无从谈起。

“救不活”?唱衰为时尚早!

“哎,时代不同了,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

此前,笔者与一位在合资品牌上班的朋友闲聊,问到他如何看待合资所处的“环境”,他发出了一声声无奈。是的,现实的骨感让每一家合资公司时刻都在如履薄冰,有人借一些传闻发出“唱衰”之音,在当下的报道中,甚至有媒体用“大厦将倾”来形容当下合资车企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持有唱衰论调的人士,他们普遍基于的逻辑是,合资车企是“拿来主义”式的躺平,自主品牌的产品竞争力则要更胜一筹,认为“合资品牌没有救助的必要”。

但,他们选择性地忘记了,合资车企是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汽车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强有力支撑,这里有着最完整的培养体系和丰厚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能源汽车之前,自主车企的发展并未实现更大的突破,而合资车企带来了打通上下游的整个汽车行业链,这是自主崛起的基础和关键,是中国链接世界的桥梁,这座桥不能塌,年久失修那就修一修,基座是牢固的。

当下,合资品牌一直在变,或许大家都有刷到过车展现场,合资车企都在各个展台学习和收集大家的反馈,很多时候,看似不经意的变化背后,都是更深层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如今,合资车企已然看清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大势,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的竞争其实一直都在进行,合资品牌在中国有过机会,今后也还有机会,只要沉下心、察准势、铆足劲,就有机会追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