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OSC开源社区」

中国程序员出海,早已不是新鲜事。

今年是小晨(化名)进入 Google 工作的第四年,任职 Ads & Commerce 的技术支持( Level 4 )。与很多在国内打拼多年转战海外的程序员不同,他一毕业就瞄准了海外,985 毕业先去了亚马逊,2021 年 Google 扩招,历经四轮面试,顺利进入 Google 。

他常说,能进 Google 只是运气好。但面对 Google “不紧不慢”的工作节奏,他又会笑嘻嘻地说,“压力不大,项目还是蛮简单的”。

8 点起床,查看邮箱和备忘录,非必要不去公司,10 点准时坐在电脑面前敲代码,每周大约工作 40h ,有大把的时间陪家人,以及享受阳光。

“L4 这个职级,一年也就只会接触 3-5 个项目,做完了,就可以向公司申请休假,休假期间一般不会轻易找你,除非是项目出现了重要问题,我还没有遇到过。”

在 Google 的薪职体系中,L3 基本上是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能拿到的职级起点,大概一年 18 万美金,换算成人民币,意味着一毕业就年入百万,在北美大厂圈里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薪资待遇。

而在薪资结构中又分为Base + Stock + Bonus (即:基本工资 + 股票 + 奖金),其中 Stock 才是重头戏,随着职级的晋升,Stock 持有率会翻倍上升,例如 L4 的持股几乎是 L3 的两倍,L5、L8 更被喻为人生的 “分水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Levels.fyi

高薪水、高福利、假期多,还体面,组成了很多对于“程序员出海”的第一印象,也多次在国内的程序员圈子里被热议。但在采访中,小晨也提到了这几年程序员出国劳务的一些变化:大厂边裁边招、职级晋升路径、大环境内卷……

如何进入 Google ?
出海大厂的三个必要条件

聊到当年 Google 的面试经历,小晨记忆犹新。

“我是 2021 年参加面试的,正赶上谷歌扩招,由于是疫情期间,几乎所有的北美大厂都取消了线下面试,采用线上面试的形式,方便是方便了一些,但难度也很大。”

据他描述,Google 无论是编程考还是算法考,面试官都只会发给面试人一个双方可编辑的在线编辑器,没有视频,只是电话沟通。

1 个小时的面试时间,5 分钟自我介绍,10 分钟和面试官沟通思路,40 分钟编写代码,5 分钟提问,时间非常紧凑。

一方面,面试官可以清楚地看到面试人编写代码时的习惯,并且还是在脱离 IDE 环境的基础编辑器上,没有任何辅助,一双看不见的眼睛还时刻关注着面试人;另一方面,由于写出来的代码并没有时间进入运测环节,所以面试人需要用最简明的语言,向面试官介绍设计思路,并阐述优化方向。

这对于已经习惯了集成开发环境的程序员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困难。“就拿我当年面试涉及的算法来说,有哈希表、图最短路算法、动态规划、树,以及深度优先,45 分钟的答题时间真的很难拿出最优的解法,所以一定要留时间跟面试官进行沟通,让他了解你的思路。”

像这样的面试,小晨经历了 4 轮,不一定每次都能发挥得很好,但面试官们均不会将上一轮的印象或结果,带到下一轮,并且在答题的过程中,全程不会打扰面试人。

“编程、算法还只是第一步,也是 Google 程序员的门槛,顺利通过后的组面也很重要。” 小晨介绍,在 Google 的面试中,还有一个“组匹配”环节,意思就是:决定初录者进入哪个组工作的面试

一般来说,组面 30 分钟,先和 TL( Tech Lead )简单了解组里的项目和技术栈,同时也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聊完了,如果双方匹配度不是很高的话,面试人可以跟招聘专员反馈,拜托帮忙寻找其他的组。

“通常来说,应届毕业生选择的第一个组,大概率决定了未来 1-2 年的工作方向,这个非常重要,虽然组长们都是技术大佬,都可以学到东西,但还是要尽可能对自己负责,因为进组之后的评估,并不完全只针对技术,还有你对于项目的积极性,对于技术的热情。” 小晨补充。

没有热情,是不可能在技术上深耕创新的。在 Google 这样的公司,只要是面试人能顺利进组,那就意味着在技术上是非常过硬的,如何在已成熟的技术上创造价值,并被升职委员会看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晨说,对于北美的这一些科技大厂,想要入职,这三点很重要:名校背景、专业技术、英语要好。如果非要排序的话,小晨认为“英语”可以排在第一优先级,专业技术次之。

“程序员,算是一个国际化的职业,因为计算机语言是相通的嘛,并没有母不母语这一说,埋头搞技术的时候,多提升一下自己的英文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大厂做汇报的时候,汇报对象都是懂技术的,甚至是行业大佬,你不单单要汇报一些结果层,更需要详细阐述项目的运行逻辑。”

Google 晋升也有 BUG ?
科技大厂的升级经

程序员圈子里曾流传过一种说法:基层员工拼命搞,技术大佬做指导。小晨却不这么认为。

他表示,在 Google ,只要是软件工程师就需要写代码(或维护代码),职位越高,代码量不要求“多”,而是需要带团队、做创新,人人如此;其次,“好”代码并不那么容易被量化,是稳定运行的时长,还是综合带来的收益,抑或技术空白区,评判维度实在太广泛了。

所以,在 Google、Facebook 这样的大厂内部设立有“Promotion Committee”(即:晋升委员会),负责从多维度去评估一个程序员是否值得晋升,或者能否胜任目前的工作。评估维度如下:

  • Impact(影响力):你需要完成一些重要的,且超出你当前职级的工作。重点不是你做了哪些工作,而是你做的这些工作为什么重要,意义是什么。

  • Scope(工作职责范围):你所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

  • Leadership(领导力):包括领导团队发展,与上下级保持适当、及时的沟通,引导跨职能部门的协作,解决冲突,指导初级组员等许多方面。

但是,Promotion Committee 的成员大多却由别的部门人员组成,也就是说真正决定一个员工是否能晋升的人,极大可能并不与这个员工同组

“这也导致,一个谷歌员工想要晋升,就必须在晋升委员会面前拿出可量化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小晨 晴天的窗外风景

刚才也说了,代码的质量其实并不容易被量化,所以看似“透明”的晋升机制实际上也存在一些 BUG 。

就拿小晨在广告买方的技术支持为例,底层逻辑永远是:投入的钱越多,得到的量越大,即“投放数据可视化”。如果要优化算法、设计,最终就会得到一个优化前后的对比值,例如:以前 ROI 为 1 ,现在 ROI 为 1.5 (当然,实际数据并不是这样),这还是可以通过算法得到的。

但一些并不靠近营销侧的数据,比如一段代码的运行质量,就不可能用“以前能稳定跑 1 年,优化后能跑 1.5 年”这样的数据进行描述了。再说了,“稳定运行 1 年”这个基础参考值本就不可量化,这也就是如今有很多 Google 员工吐槽晋升难的原因。

“谷歌的每一次晋升,都是非常难的,除了从 L3 到 L4 ,只需要做好手里的项目就可以了。像我这两年看到的所有晋升,基本上都用不着委员会评估,成果全公司都看得到,也是大家 100% 认可的人。”

在 Google 这个大环境,一边在裁员,一边在扩招,一边又在“卡”晋升,很难不让一些员工生怀异测,但小晨却是这样理解的:Google 内部完善的生产套件或 SOP ,造就了公司内部频繁但顺利的换组生态,一个组员可以不用花很多精力,就可以从一个组过渡到另一个组,接触到新的技术栈、新的技术大佬,并且保证生产效率,这一点是很多公司都无法实现的。

“虽然现在晋升很难,但上升通道并非关闭,我是属于比较佛系的那一类人,该晋升的时候,自然会晋升,干程序员还是要耐得住寂寞。” 小晨如是说。

回到主题,小晨提出了四个在科技大厂晋升的经验:

  • 倾浸于技术,技术永远为王

  • 要学会量化自己的工作成效,别被 OKR 牵着鼻子走。

  • 要学会自我营销,也要学会善待别人的代码。( 这一点非常重要 )

  • 没做出颠覆之前,先保持沉默

Google 卷不卷?
中美大厂 “卷度” 浅析

据《2023 年中国程序员幸福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公司周工作时长普遍超过 50 小时,一些大厂工作时长甚至接近 70 小时,比如某物周平均工时 67 小时,某多多周平均工时 65 小时......

聊到此处,小晨着实吓了一跳。他介绍,我们的“卷”对外不对内。谷歌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套件,从 IDE 到运测,从前端到后维,旨在帮助员工简化一些生产流程,将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就像提交的代码组,是用我们生产的套件写出来的,运行在我们生产的运行框架下,最后成为我们的产品,整条业务线是非常丝滑的。”

小晨补充,就算是一个刚进入 Google 的实习生,最开始也不会直接参与到设计层,而是将时间投入到开发中,设计环节开发组长们早就做好了。

完善的套件支持,已经确定好的架构设计,充足的创新时间,成为新人尽快融入 Google 、投入生产的先决条件。这样的工作流程,也使得新员工并不处于老员工的业绩对立面上,加之升职又有晋升委员会,自然也就不需要“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小晨 “挺好吃的,但顿顿不行”

小晨说,谷歌只是浪费的时间更少,合理利用时间。

无论是 Google 还是国内,如今的软件开发环境已不像 20 世纪前后,单靠几个大神操盘全局,开发套件带来了产品范式,产品范式又搭建起企业竞争力,最终演变成行业标准,让更多人参与到软件开发中。

按道理来说,如今的程序员应该是越来越轻松的,为什么依旧这么卷呢?

小晨的一番话,或许直击命门:“服务于 30 亿人的公司鼓励垄断,建立壁垒,建立竞对;服务于 5 亿人的公司努力打破垄断,但营收能力不行,又何谈创新。两家公司面临的挑战本身就是天差地别的。”并不特指某某公司,但事实就是如此。

具备全球营收虹吸能力的公司,内部设计了严格的经销规定,在各大区市场建立对竞协议,这迫使一些体量没有那么大的小厂必须在相同定位的产品上卷“创新”,但实际上只是堆叠了一些并“不太好用”的功能,与大厂抢食,自然也就卷起来了。

其次,一款软件好不好用、卖不卖钱,最终还得看市场反应,但这里面有一个论资排辈的经济学逻辑,也就是:大公司生产的一坨,可能依旧有人关注;但小公司生产的一坨,绝对没人会去买单。蝴蝶效应一圈之后,小厂程序员的处境只会越来越难。

“无论是大厂,还是小厂,其实一个程序员都真正决定不了什么,最终都是被市场反驱动的。” 小晨说,这几年,谷歌的程序员也渐渐会关注销售侧的一些动态了,全球都卷,我们又怎能只盯着代码。

采访到这里,其实已经结束了。回看小晨的成长路径,貌似优秀到给人一种本该如此的感觉,并且他还非常年轻,并没有遇到过什么“卡点”,直到看见他的一条朋友圈:程序员,最缺的其实是时间

卷,是全球化的,无论在哪个厂,年轻的程序员都很难参与到一些重点项目的开发中,往往将时间花在了琐碎的工作上,内卷又大大缩短了程序员的职业寿命,转眼到了岁数,就更没有机会去参与那些足以改变未来的事 —— 从为“理想”代言,到为“生活”而卷。

这或许是,所有如小晨一般的年轻程序员,普遍遇到的卡点。

大家好,这里是开源中国策划的一档程序员专访栏目 ——《卡在上一行代码》,试图通过“轻采访”的形式,走进广大程序员朋友的生活、工作,以及心路历程,探寻他们在逆境时的解决方案,顺境时的意气风发。

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社区大于代码”,但聚焦到每一个程序员个体,我们更相信“程序员大于代码”这样的普世准则。

如果你也有什么想聊的、想说的,欢迎联系我的邮箱:wanghao@oschina.cn,或者直接在下方留言,我在这里等你~

相关来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908572

分享在看点赞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