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近日,国家重大基础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医藏》编纂项目之《中华医藏·丛书卷》出版发行。《中华医藏·丛书卷》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编纂,这是继2023年7月《中华医藏·养生卷》出版发布以来的又一阶段性成果。本报刊发《中华医藏·丛书卷》编者对该书编纂特点的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选鉴补编 集27部成正果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江凌圳

日前,大型中医药古籍保护项目《中华医藏·丛书卷》图书在京发布,这是继2023年7月《中华医藏》首批成果《中华医藏·养生卷》发布后的第二批成果。《中华医藏》作为集保存、研究、利用为一体的中医药古籍再生性保护项目,多次被列入国家和行业发展规划,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本次发布的《中华医藏·丛书卷》,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明清时期27部代表性丛书类医籍,每种丛书前撰有内容简介,并从古籍底本中选取两页以上彩插,置于每种典籍的正文之前。《中华医藏·丛书卷》精选历代善本,对后世存藏、利用中医药古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初选书目为基础,精选优选丛书

丛书类目组从2020年开始,严格按照《中华医藏工作指南》的要求,充分调研、核查27部丛书医籍初选目录,并在实际过程中进行增删和调整,比如初选书目中有清代周学海撰辑的《重订诊家直诀》,分两卷,内容皆与临床诊断有关,非丛书,替换了《芷园医种》,底本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芷园医种》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为本次调研新发现版本,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流传甚少,经考证为初刻本,且有日本著名医家多纪元简手跋,具有极高文献研究价值,故选定为本藏影印底本。

另外,清代王锡錱所撰《存存汇集医学易读》,推荐底本为清咸丰宏道堂刻本,底本馆藏地为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两家单位,经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未见,因此调整成《盘珠集》五种,此书由清乾隆年间浙江籍严洁、施雯、洪炜三位医家独著或合撰而成,为浙派中医著作,其中子书《得配本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未收录在本草类目,故以丛书收录,避免了遗憾。《盘珠集》底本选用清嘉庆九年(1804)小眉山馆木活字印本,也有很高的版本价值。

以上调整需要说明的是,现存较早的医学丛书比如宋杨士瀛撰《新刊仁斋直指》四种,子书《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被收入《中华医藏》方书类目,《新刊伤寒类书活人总括》被收入《中华医藏》伤寒类目,《新刊仁斋直指小儿方论》被收入《中华医藏》儿科类目。《济生拔萃》又名《济生拔萃方》,是元代杜思敬辑集的一部古代医学丛书,此书择要辑录金、元时期医学著作19种,故书名“拔萃”。因子书在学术史的地位和价值,按子书选录了13种纳入不同的类目,故不作为《丛书卷》重复收录。

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此次《中华医藏·丛书卷》所收文献不仅实用价值很高,同时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地毯式版本调研,提高鉴定能力

我们遵循项目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以老带新,按东、南、西、北、中开展全国范围内地毯式的版本调研,不仅完成了版本调研,也培养了十多位古籍研究人才。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我们聘请了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为《中华医藏·丛书卷》专家,开展系统的历代古书版本鉴定培训,提高了大家在调研中的版本分析和鉴定能力。同时,项目选目和版本调研中也得到了《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委员、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李鸿涛的大力支持,通过专题讲座分享了“中医古典目录学在中医文献传承中的应用”,而且还赠送了他主编的《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在版本遴选和鉴定方面逐一予以审定,对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规范了选目版本的著录,提升了项目组中青年学者对于版本目录考察、鉴定和登记的基本能力。

2020年立项后,我们通过《中国古籍总目》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目录书著录情况,整理出《中华医藏》27部丛书类目的版本及馆藏地共1465条馆藏记录,其中《御纂医宗金鉴》416条记录,《景岳全书》343条记录,《证治准绳》228条记录,《沈氏尊生書》186条等,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工作量较大,丛书类目组27部丛书分成16位书目负责人,每种丛书的版本调研工作均落实到书目负责人。大家凭着对中医古籍工作的满腔热情和认真负责,通过地毯式调研方法,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一年半,终于完成了版本调研。

通过版本调研,更换了三种丛书底本,如《体仁汇编》经调研后,改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南昌傅氏体仁堂刻万历三十二年(1594)陆长庚重修本,是目前所见具有明确刊刻年代全本。《医学统宗》采用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馆藏明隆庆三年刻本原本,《己任编》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为目前所见具有明确刊刻年代最早版本,符合古籍“足本、精本、旧本”的三大原则,选择善本作为影印底本。结合调研版本的牌记、书名页、序、正文卷端等重要信息,在李鸿涛的指导和共同努力下,修订了7种丛书的书名及底本名称,包括《六科证治准绳》调研后修订为《证治准绳》明万历三十年(1602)至三十六年(1608)刻本,《医学六要》调研后调整为明万历刻崇祯十七年(1644)张维藩等重修聚锦堂印本,书名同步修订为《医学准绳六要》。《景岳全书》修订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会稽鲁超刻本。《医宗金鉴》调研后版本名称调整为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沈氏尊生书》调研后改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锡山奇丰额安徽刻五十二年(1787)增修本。《齐氏医书》四种调研后版本名称修订为清道光刊本。《医述》调研后修订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又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医学切要全集》六种,有古渝蔚文山房刻本,但因为缺少牌记,以序的时间落款著录为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古渝蔚文山房刻本,通过版本调研发现古渝蔚文山房刻本另有牌记,根据牌记的时间,版本则修订为清光绪八年(1882)古渝蔚文山房刻本。

底本缺佚及残损,遵循《指南》补佚

本书在版本调研时,检查卷数与选目或古籍书目上著录的卷数是否一致,核对是否有缺漏。检查页码是否连贯完整。如原书无页码,或者原书为稿本、抄本,认真整理研究分清卷次和页次,核对是否有缺页、倒页、重页,按规范调整。确保全书原貌,内容完整,包括书皮、封面、序跋、目录、正文、印章、批校、签条、封底等文字页。原书有盖住文字的签条,要扫描拍摄有条、无条两页,不缺页漏页。每页信息完整拍摄,包括整个书叶的天头、地脚、左右书边,注意眉批脚注的存留。

根据《项目指南》底本配补和影印要求,个别古籍书页因污损而无法阅读,甚至某些卷次书页缺失,则需要配页与补页。配补的书页要与原书同一个版本,行款一致,与原书前后页能贯通。某藏馆的某书某本缺失一卷或数卷,用相应卷次进行补页,补页后应注明“某卷某页据某本配补”字样。《中华医藏·丛书卷》正是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书目、版本进行规范的考证,部分丛书有缺子书、缺卷、缺叶者,均采用同一版本一一配补。其中清代汪启贤、汪启圣选注《济世全书》,从他馆补配三种,收齐二十七种子书,首次成为完书。清代连自华撰著的《连自华医书十五种》,清光绪十九年稿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丛书缺《望诊》《汪仲伊杂病辑逸》《温热指南》三种子书,但项目组通过仔细调研后发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单行稿本中,有《伤寒杂病论合编·杂病论辑逸》《温证论治》两种稿抄本,纸张、笔迹与《连自华医书十五种》完全一致,且书末均有光绪十九年连文冲跋记,故以两种单行稿抄本补配,丰富了此集的内容。《盘珠集》五种,底本清嘉庆九年(1804)小眉山馆木活字印本图书馆馆藏均有缺卷,其中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馆藏《盘珠集》包括《得配本草》《气运摘要》《脉法大成》三种,另外《胎产症治》《虚损启微》采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馆藏补配而成。《医述》八种,因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为最早刊本,由中山大学馆藏四种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种补配而成。徐世荫校《雪潭居医约》明崇祯十四年(1641)著者自刻本,浙江省图书馆的缺三个序,从其他图书馆馆藏的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著者自刻本补配3个序,成为完书。另有部分丛书存在部分原书少量缺叶的问题,同样补配同版本的缺叶。

丛书类目特殊性,编纂书目提要

丛书子书众多,提要的撰写与《中华医藏》其他类目的编纂略有不同。为此,我们开展了两次书目提要培训,第一次是2019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华医藏》提要编纂项目(养生类目)的培训会议,项目组书目负责人对提要编纂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为了确保提要质量,我们成立了由盛增秀、朱建平、臧守虎、陈谊等专家组成的浙江专家组,分批审订书目提要,每种书目经两位专家审稿,审稿资料包括版本调研报告、书目提要、全书底本打印稿和专家审稿意见表。专家需要在专家审稿意见表上填写版本选择、书影及质量、条头、著者生平、著作内容要旨、著作学术评价、著作版本情况、其他等8项内容,完成了27部书目提要的审订和修改。

其中,专家审稿时提出最核心的问题主要是《中华医藏》丛书医籍要提炼丛书全集的学术价值,一般的综合类目录书和中医专科目录在撰写丛书提要时亦缺少丛书全集学术价值的总结。在本次《中华医藏·丛书卷》整理时,着力对丛书的内容和作者生平、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进行深入研究后加以总结,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现在,《中华医藏·丛书卷》出版发布了,可以说四年奔波终成书,卷帙编成完夙愿。时间沉淀下来的不仅是成果,更重要的是感情和宝贵的经历。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和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领导和同仁的大力协助支持,尤其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管理办公室督导调研予以的大力指导和协助,成为我们如期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能够成为新时代古籍保护与利用亲历者中的一员,见证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文脉承续,我们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编辑:徐婧,审核:白晓芸、黄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