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一个叫“我们要小别野”的账号吸引了不少粉丝,2位85后上海年轻人选择辞去了市区的稳定工作,在上海的金山乡村,开启了两人十猫一狗的农村生活,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今天的《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就去和这两位年轻人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山区吕巷镇马新村,85后崔頔和赵晶现在的家就在这里,从市区开车过来实打实一个半小时,村子还没有经过规模开发,保留着十足的原生态,沿着窄窄的路拐进村子,两边满是绿油油的农田。

三年前,当时小两口在市区各有工作,每天疲于奔命,两人也讨论过,要不要换一种活法。随后,一次惊心动魄的“误会”,让两人再次郑重思考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并最终下定决心,卖掉市区的房子,小别城市,去乡村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误诊了一次甲状腺癌,那时候身体上发生的一些问题,导致自己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崔頔说道。而赵晶也回忆:“休息的时候也是手机随时准备的那种,就觉得没有自己的时间,感觉生活和工作就是没办法分开,导致压力很大,那个时候就会觉得,我赚钱的意义在哪里,可能我们也是想要去过接近大自然的生活。”

2021年底,夫妻俩租下了金山农村的这幢小楼,开启了亲手翻新之路,他们自己搅拌混凝土,铺水泥地,重新装门、换玻璃,中间也翻车过无数次。每一次节点,他俩都会在工地牵手拍一张合照,记录下了这段不算太顺利的装修历程。“那时候限制于资金的问题,以及在农村装修起来各方面都不便当,还有就考虑到这房子年数也长了,没办法根据我们的想法完全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会如何更好的“与问题共存”,是农村生活授予他们的第一课。“没有工作干什么呢?”“会不会很无聊?”这些他们曾经担心过的问题,随着正式入住投入日常生活后,逐一被打消。

“这是我们今年自己种的冬瓜,今年收成最好的庄稼物了,完全自己烧,叫外卖不多很少的,偶尔实在是干活太吃力了,烧不动了,叫一点沙县。”一日三餐,下地务农,生活超乎预期的忙碌。他们还是十一只猫一只狗的大家长,原来小区喂养的流浪猫,被带来了村里一起生活,这只名叫四季的小狗,则是他们在新家遇到的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看来,告别了无效社交和无序的工作后,生活终于逐渐能回归本心。今年,爱好手工制作的赵晶,与朋友一起在巴厘岛开出了手工编织品的线下实体店,卖的手工艺品来自当地村落的妇女和残障人士的钩织,弱势群体能赚到生活费的同时,她自己也有被治愈的感觉。“她们也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自己就是被鼓励到,今年做手工对我来说就是精神支柱,一来可以为家里增添额外的经济来源,二来也挺有成就感的。”

自己的兴趣帮到了远方的朋友,成就感满满的同时,两口子也在思考,是不是也能为所在的乡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将更多活力和机会注入这片土地。“自媒体做得还比较好的情况下,是不是比如能帮忙带动这里的农业,种种新鲜的蔬菜,之前有考虑过如果可以的话,发动周边邻居种一些这里比较好种的水果蔬菜。”崔頔这样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妇俩每天会在自媒体里做日常记录,现在,四季终于回归了应有的模样。生活本来就有千万种方式,这一次,他们选择尊重自己的本心。

崔頔觉得,生活的意义就是自由,而生活的本质就是要健康的活着;赵晶也感觉,生活慢下来了,这样就会真正想要寻找自己想要干嘛、喜欢什么,“到底是想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也在慢慢寻找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上海的乡村里,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庞,他们中有些是回乡创业,有些是来调整身心,换一种生活方式,从城市回到乡村,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也期待,乡村中广袤的希望田野,能让这些年轻人找到安放梦想的地方,重新种下希望。

看看新闻记者: 应冠文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刘奕达

摄像: 孔权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