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行长吕培俭看过信的内容后若有所思,然后开口说:“把绝密1号档案找出来”!

一个月后,中国人民银行两名工作人员,带着这份绝密档案来到了山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寻找一名叫马文蔚的老人。

马文蔚是谁?信中到底写了什么?这到底是又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3月1日,马文蔚像往常一样起得很早,在自家院子里活动活动身体。

突然大门外传来一声:“文蔚哥,不得了了,不得了了。”

人未至声先到,隔壁家的庆子手中拿着一份报纸,风风火火地推开门就进来了。

文蔚哥,你快看这是咋回事,这报纸上咋胡写呢,钱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明明是你写的。”还没等马文蔚开口问,庆子就一股脑地把事情全说了出来。

马文蔚接过《山西日报》说:“我看看。”

他认认真真地读了一会后,会心一笑:“又不是什么大事,何必这么大惊小怪呢,是谁写得早就不重要了,随他们说去吧”。

庆子以及他的女儿马眉都觉得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就算不为名不为利,但属于自己的怎么能轻易让给别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天后,庆子又拿来了几份报纸,上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几字到底出于谁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说是著名经济学家书法家冀朝鼎写的,还有人说是南汉宸行长亲自写的,总之众说纷纭。

马文蔚见此, 便让女儿马眉代笔写了封信,寄去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收到这样一封信后,觉得有些奇怪,寄信人的名字十分陌生,收信人地方直接写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行长吕培俭出于负责任的情况下还是打开看了看。

一位自称马文蔚的人在信中写道:“第二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几字并非是由冀朝鼎先生所写,《山西日报》上的说法是错误的。

在信的结尾还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这几个字到底是由谁所写,也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刷第二套人民币时,出于保密考虑,书写者的身份档案并没有留存,以致于这些年来,关于这几个字书写者的猜测层出不穷。

由于其中不少人都已经去世,真相到底如何也无从考证。

吕培俭思索了一会,觉得此事还是有几分可信度的,便命人将当时留存的字迹原件给找了出来,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绝密1号档案

几位领导商议了一番后,觉得对此事进行调查取证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还原历史,也能够书写者正名。

于是便派总行金融研究所的陈溶同志承担了此次的调查任务。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取证,陈溶翻阅了无数资料,终于确定:“人民币上的汉字可能真的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马文蔚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只是初步的结论,总行领导得知后,决定进行下一步调查,派出行里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以及工艺美术师陈明光带着行里的绝密1号档案前往信中所写的地址进行调查。

一行人穿过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的道路,来到阳典县黄 寨镇黄寨村一间古朴、陈旧的窑洞型瓦房里。

在黑暗又狭窄的破旧屋子里,他们见到了一个头发花白身体削瘦,白须垂长的老人 。

老人将左手搭在患者的手腕上把脉,见到来人后也十分冷静:“稍等片刻”。

这位老人就是写信的马文蔚,他给患者开的药方也足以看出确实笔力深厚,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

而后经过严格的技术鉴定,终于确定,眼前这位名叫马文蔚的老人就是人民币上汉字的书写者。

而此时的马文蔚却谦逊地说:“这六个字应该归功于南汉宸行长,是他委托我书写,最后由他亲自遴选确定的,我不过是奉命参与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一位住在乡村中名不见经传的老人,是如何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书写者呢?

1904年,马文蔚出生于山西省阳曲县,他的父亲是私塾先生,希望儿子长大后能考上秀才光宗耀祖,所以名字中带着一个“文”字。

马文蔚年幼时体弱多病,但脑瓜子却特别好使,上学后更是回回都是第一。

16岁时,他因为成绩优异,同时被好几家学校录取,但考虑到学费的问题,最终选择了公费的太原国民师范,与徐向前、程志华、薄一波、王世英等人成为同学。

后来又进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学习,毕业后投身金融界,受到孔祥熙的格外赏识。

1942年,马文蔚因为公事公办不枉私情,遭到了孔祥熙手下的诬陷,因此被罢免职务赋闲在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事情查清楚了,孔祥熙找到马文蔚说:“是我错怪你了,回来继续工作吧,准备将你调任中央银行处长”。

谁知马文蔚哈哈一笑:“对不住了院长,我可不敢在您手下做事了”

之所以拒绝孔祥熙,不仅仅是因为被诬陷一事,马文蔚此前在国民政府工作多年,早已见识过其中的黑暗,早已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如今刚好是脱身的好机会。

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竟敢顶撞大名鼎鼎的孔祥熙,此时很快便传遍了重庆,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事传到了当时从事地下党秘密工作的南汉宸耳中,他对这位刚正不阿的老乡十分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6月,马文蔚在老乡薄一波的介绍下来到中国人民银行任职,此时的行长南汉宸也同样是他的老乡。

1950年,南汉宸接到了由中央下达的秘密任务:着手准备第二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进行准备工作时,南汉宸就曾亲自参与过,第一套人民币上的题字还是他亲自邀请董必武题写的呢。

但如今新的人民币是不是该用新的字体了呢?不仅南汉宸一人拿不准主意,就连决策层中都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发行人民币属于是国家的最高机密,为了防止不法分子钻空子,一直都是秘密进行的,根本不可能大张旗鼓地进行。

南汉宸为此操碎了心,他找到许多字体庄重大方的书法家,借口挂在办公室中,让他们为自己题一幅字。

正当他为此感到头疼时,突然想起坐在自己对门的老乡马文蔚。

此人喜爱书画,对于书法也颇有研究,字体苍劲有力温厚淡穆,不若找他试试。

一天,南汉宸拿着一支毛笔找到马文蔚:“文蔚,快看这支笔怎么样”

马文蔚细细端详一番后开口:“不错,难得的精品,宫廷的。”

南汉宸不由得哈哈大笑:“果然好眼力,的确是故宫的,你来写几个字试试?”

看着南汉宸早已准备好的虎皮宣纸,马文蔚确实手有些痒痒,由于纸上有白点,他便将纸裁成大小不等的方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笔便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

看到这南汉宸又说,再多写几个看看,什么“角”、“分”、“元”之类的。

马文蔚又提笔写下十多个字,其中南汉宸总时不时地挑出一些不太理想的让他从写。

虽然马文蔚不知他此举到底有何用意,但仍旧老老实实地按照要求重写了一遍,直到他满意为止。

当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马文蔚看着钱币上的字样,才明白当时南汉宸行长的意图,但他也只是将此事藏在心中,即使后来生活困苦,他也从未将此事告与他人知。

听马文蔚说起自己这段经历时,总行来的专家提出:“不知您今天能否再重写一遍‘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呢?”

马文蔚欣然应允,随手拿出一支自己的毛笔一挥而就,几个大字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字既饱含魏碑之魄,又透出隶书之韵,且苍劲端庄,匠心独具,自成一体,堪称书法一绝。

此时距离当初已经过去了30余年,马文蔚的字比之当初又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如今已经年老,提笔时手总止不住的颤抖。

从字迹的“神韵”看‘与第二套人民币的六个 字一脉相承‘惟妙惟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人民币上的字确实是他写的。

两位专家对视一眼后,从随身携带的包裹中拿出了一份墨绿色的纸卷,打开后,一块块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方块出现在众人眼前。

有人当场惊叹道:“实在是太漂亮了!”

这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保管了三十多年由马文蔚书写的原件。

此事终于盖棺定论,第二套人民币行名“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书写者之谜终于揭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7月,《北京晚报》最先披露出这一消息,随后全国各地的报刊也都紧随其后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马文蔚终于在沉寂了27年后,得到了自己应有的称赞与荣誉。

自从1957年辞职回到乡下后,马文蔚便一直住在这里,平时给村里人把个脉看个病。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给予了他2000元的奖金,并正式签发了一份专函:

“马文蔚同志是一位对银行建设事业有贡献的知识分子,1950年受南汉宸行长的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不仅用于新版人民币,而且广泛地被各级人民银行用于机构的门牌上”。

并且还要求当地分行为马文蔚解决退休待遇等相关问题。

自从马文蔚出名后,全国各地的书法家纷纷前往山西登门拜访,友好交流书法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全国各地想要请他题字的信就高达500多封,其中甚至有一些来自香港、菲律宾的商人出价上前美金,但却都被马文蔚以年老体衰,拿不动笔给拒绝了。

有人问他,这么好的赚钱机会为什么不要。

马文蔚瞪大了眼说:“我又不是卖字的,再我的字是什么水平我心知肚明,哪值那么多钱。”

8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接到了设计、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的任务。

当时国家已经开始使用简体字,所以对于人民上的题字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如今提倡使用简化字,那么人民币上的字体是不是也要追随时代的发展,改为简体字?

中国书法协会给出的意见是:这几个字最好不要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这几个字的功底很深,早已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扎了根,贸然更换恐怕影响不好,并且在货币上使用书法,在全世界上也凤毛麟角。

再加上此时已经寻找到人民币上真正的体制者马文蔚,总行便决定继续使用这6个字,但要简化后使用。

总行又派出了工作人员,想要请马文蔚重写“国”与“银”二字。

但由于他已经八十多岁,提笔书写时便忍不住颤抖,写出来字也不符合规定了,只好让人临摹出玉”和“钅”,与原版组合在一起。

1988年3月29日,马文蔚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在他去世后的1997年,却又突然有人登报声明自己才是人民币票面上字体的书写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的言论实在是站不住脚,以往所写的字体也并非魏碑体,无论从哪方面都难以令众人信服。

他的这番行为不但是对原作马文蔚的伤害与侵权,更是对历史的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