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实际上是贵族社会,是看出身的。到了魏晋的门阀制度可谓将出身的尊贵发展到了极致,连皇权在门阀面前也要屈膝的。

而贵族社会背后是贵族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力,从而也垄断了官场,普通人除了军功,没有上升的通道。

但为什么后来中国能从这种门阀贵族发展到隋唐的科举取士呢?这跟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的教育改革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南朝梁和北朝魏在推广儒学上的改革,探讨一下为什么南朝和北朝都要推动儒学,改革教育体系.这对后世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中国古代跟欧洲中世纪一样,实际都是贵族社会。这种贵族体系的诞生其实就是原始部落的部落首领,部落本身都是一个家族,但随着发展支系越来越多,某个支系就越来越强势,这个支系就成为了管理者。也就是在这个体系上,才有了后来的宗法制里面大小宗的概念。大宗就变成了权力的继承者,用明确的规则确保其制度的沿袭。

到了西周就有了分封,周天子把天下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等,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士,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内得到生产资料的人实际上都成为了贵族。有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就注定了古代的贵族变成了世袭。

而贵族除了垄断了生产资料,实际上也就垄断了财富,进而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和上升的空间。我们看古代虽然也有教育,但基层基本上都是私塾,都是贵族才负担的起的,而有些朝代有所谓的太学,也是给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机构。

所以在这种体系下,政治也变成了少数人的游戏,政权实际上也被少数贵族(士族)逐步的控制,到了魏晋,在强势的门阀势力面前,皇权都不得不低头,其实跟现在的西方也有相似的地方,皇帝你可以当,但政策得听我背后资本集团的罢了。

为了打破这种政治格局,那么皇权就必须要在贵族体系之外扶持忠于自己的势力,之前我们看到皇权会利用外戚势力来博弈,但外戚其实也是在贵族体系里面。而皇帝为了更好控制权力,甚至会让扶持宦官体系来跟士族来博弈。但这种博弈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

正是因为要谋求一些政治格局的改变,所以我们才看到南朝梁武帝开始考虑从寒门取士。所以才会开设五经馆,在各地招收寒门子弟,就相当于现在的公费生,而学成优秀的人能通过考试的人,直接被任命为官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到《五经》,实际上就是指儒家的五部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所以称为经,实际上来源于古人的认知,实际上经是指织布时的经纬线,但经起着定结构的作用,所以古人就把天地之间的大道也称为经。在儒家中,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称为经,最早的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后来一些宗教把译来的典籍也称为经,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这五部作品之所以称为经典,成为儒家必读,就是因为读这几本书实际上学习的就是古人沿袭下来的文化,历史,制度建设,辩证法,学习的就是古人处理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思路,读懂这五本书,实际上就是学会了沿袭下来的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就能用于指导解决现有的问题。有人讲中国古人把这些都当做不可质疑的学问全盘接收,不就是固步自封嘛。但任何政权都是需要一套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约束社会,儒学恰恰是几百年沿袭下来的思想的精髓,环境确实再变,但在宗法制不变的前提下,理解古人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对于解决新的问题依然是重要的途径。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共识,西方是宗教,而中国就是儒家,从这个角度,儒家也可以算作一种宗教罢了。

虽然五经馆培养的学生数量并不多,并不能根本改变南梁的官员选拔制度和体系,但是通过寒门取士,这些寒门的人在朝堂之中能依靠的就是皇权,所以也就会成为皇权的支持力量跟门阀贵族进行博弈,其实这就是后来隋唐搞科举制度的来源。

当然为什么萧衍要推五经其实也是要重新树立儒家的传统地位。其实儒家一直是封建时代的定海神针,我们讲现在的社会治理主要靠道德和法治,而我们的道德标准其实就是儒家所推崇的标准和规范,儒家实际上是一整套的社会准则,如果抛弃掉这套已经公认的社会准则,再去重新制定一套标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任何朝代稳定下来都会捡起儒家学说,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北朝的元恪为什么推崇儒学,修缮国学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北魏要想强大,一方面就要引进先进的制度,全盘汉化,那么将儒学作为标准和规范进行推广和教育,从而影响整个后人就是必须要走的路。一方面推动儒学的发展有利于团结北方的汉族和世家大族,另外也是为了让鲜卑的贵族的子弟都接受汉化教育。教育还是要从孩子抓起。其次北魏也存在人才选拔的问题,开设学校,教授儒学,不管学生是贵族还是寒门,从中选拔出来的也必然是维护这套体系的人,对于北魏推广汉化是有利的。

所以教育本身并不仅仅是解决教育的问题,北魏和南梁兴建学校,推动儒学的发展也并不仅仅是解决年轻人读书的问题,而这也成为隋唐科举制度的发端,对后世的人才体系的选拔提供了新的思路。

所以我们看这条道路一开,天下士子云集而至,毕竟进入五经馆成为向上晋升的一个途径。其实就跟现在的考公类似,年轻人为什么扎堆考公,背后大概率还是因为当公务员能获得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收益,而为什么年轻人不去做蓝领,也是因为蓝领的收入,工作环境和强度比公务员要差很多。所以这不是呼吁引导的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制度设计的问题,你制度设计忽略了公平,百姓当然就会用脚投票,随之也就带来了不管是教育还是就业的各种问题。

所以教育问题的核心其实不在教育本身,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