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吟光携《港漂记忆拼图》
邀你参加
未来“人类科技学
——科学与艺术特展”
这个十一,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将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开幕!
30多个科研实验室、20多个艺术活动、N场特色科学和艺术活动将在主会场聚变堆园区和四个分会场同步进行。活动现场布局科技创新展览区、文化艺术体验区、美好生活休闲区及融入自然浪漫区等四大展区,全方位展示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之美。
作家吟光受“未来人类科技学 ——科学与艺术特展”邀请,带长篇科幻小说《港漂记忆拼图》以及媒体剧场、科幻影片等跨媒介作品,作为全场唯一的科幻作家代表参展。
跨媒介 新叙事 |
以“科幻”作为方法
吟光X跨媒介科幻文学展区,展示了作家吟光的跨媒介、跨学科、多媒体共创同研。数字技术与文学创作的深度融合,诞生新的叙事方式,呈现多媒体、多维度、立体式的超文本“复形”形态。
吟光致力于“未来文学”创研,持续探索小说呈现形式的边界:不仅创作“科幻的”作品,还以“科幻地”方式创作,聚焦于内容和形式的双螺旋对话。同时,她将古典审美融以现代气息和科技元素重新演绎,让中华传统文化展现时代活力。
作为香港作家联会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泰山科技学院蓬莱科幻学院创始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特聘导师、香港文学馆中国内地代表,她带领上述机构推出“文学x新媒体”跨界艺术项目,将科技迭代运用到文艺发展,这是业内前沿的最新实践,创造未来叙事的多重可能。
科幻照进现实
10月2日的展览开幕式上,同步举办青年研讨会暨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年度工作坊计划启动仪式,吟光将做主题报告:“科幻照进现实:文艺创造对科技的反作用和引导”。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文艺创作会受到科技影响,反过来也要重视文艺对科技的引导作用,对社会的参与度与改造程度,发挥其主体性,由“新”文艺推动“新”科技。
核心方向简介
分布式叙事(Distributed Narrative)
以“文学”的主体性为立足点,由“器官+心灵”共同组成混合现实。常见的混合现实是由设计师和技术开发者主导,刺激器官感受,而吟光提出由作家主导、运用新型叙事刺激“心灵感受”。
涉及多重叙事策略:视点人物叙事、交互式叙事、沉浸式叙事、非线性空间叙事等。故事的陈述在不同平台上相互独立,发挥和利用媒体特性与优势;又共同形成一个整体,打通各媒介之间的流动。
“沉浸式”叙事
“让读者成为作者”
重新定义的叙事管理,糅杂了时间和空间的协同进度,混合了主体与客体的联袂共智。主角和配角、主线和支线、故事的消费者和创造者的位置关系在不断变化,甚至解构了彼此界限。
这时的“沉浸式”叙事,就不单是媒介技术的感官刺激,而更凸显文学意义,是用叙事达到主体性效果的有效进路。
AI 共生
基于协同共智,以前是创作者中心,现在出现了用户和作者共同创造内容,而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跨地域、跨时段等特性,能否帮助我们实现跨媒介、跨阶层、跨文化,甚至帮助人类重建与万物的共生联结?或者是反方向?尚待探索。
共创未来
“The future cannot be predicted, but futures can be invented.”
科幻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文化实践,并且天然具有“世界性”,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预言和展望未来的可能性,还推动它的建立到来,这是科幻所可以,也应该担负的使命。
创作成果转化
长篇科幻小说《港漂记忆拼图》
作家出版社2023“年度好书”,《亚洲周刊》2023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
以香港文化想象和港漂记忆为基底,讲述了游离在大都市的新青年的成长与追寻。创新性结合戏曲美学和科幻设定,借都市景状,道出过去、现代与未来之交接,背后映射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的心灵境况和时代场域。每个角色代表了其所在的群体,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繁华都市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齿轮,为命运滚动、磨损……
跨媒介“分布式叙事”,小说故事的元素规划分布在各媒体平台,多重表达方式,将纸质图书、叙事架构图、电子音乐、昆曲、科幻影片、媒体剧场、AI预告片等融为一体,通向文字之外的时空。每个篇章以单独视角展现POV(视点人物写法),同样的邂逅、相聚、分别,对于不同人是不同的故事。多媒体的多元感知方式在文本叙事之外增加不同视角和体验,而这样多元文化交融也与小说故事发生之地——香港构成了巧妙的呼应
叙事架构图
+媒体剧场《未境之像》系列
中国美术学院 创新设计学院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
以科幻为方法论,以游戏化设计思维为核心,以小说文本《港漂记忆拼图》为创作土壤,26位学生在课程的十二周内,历经对原著精读与解构,融合新生代青年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影像、装置、声音、游戏等,建构与原作深度关联、且颇具完整性和延展性的平行时空幻象,包括:
叙事架构图:人、物、场的核心研究架构,基于人物事件地点等线索,用谱系的方法分析解构每一章节,成为对文本可视化的一种尝试。
媒介延伸:对应书中章节的系列科幻影片,从视觉上展现世界观,包括发生在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交互式电影、新媒体展演、音画交互、空间叙事、影像装置、360度全景视频、沉浸式双人VR影片等。
案例《浮脉》(罗习羽、王飞燕、李欢):
“空中香港岛屿”设计,成为未来科幻城市的创意起点;
案例《或非异域》(彭惠龙、陈姝璇、王梦成):
交互式叙事游戏,将人类寻回自我记忆的过程具象化为一场空间冒险。
科幻影片《无心蘭桂坊》
威尼斯电影节VPB展映
在香港的都市织锦中,有一块“无心人”的飞地——他们的灵魂因环境挤压被抽离。宋思文换上心因性遗忘症而化身宋别,进入了“无心”神秘深处。多重标签地域之地蘭桂坊,成为“无心人”的记忆迷宫,容纳着无数记忆水晶。
这场换心之旅是一场无法到达之地的时空幻象,还是寻找记忆碎片或剥离记忆外壳的现实映射?就看宋别能否通过6层“无心”空间,最终回到换心后的宋思文,或将永远是“无心”者宋别。
幻想小说系列《海上舟》《天海小卷》等
世界观建构:艺术乌托邦
“从过去看见未来”——吟光团队
打通中西古典审美、现代都市观察与未来城市构想,探索“神话+科幻”的交汇。以跨媒介多元维度,架构融合奇幻、科幻、古风等的世界观设定。
创新性表现手法和科技手段对东方意趣与人文思想的创新转化,多维度实现文化交流与输出,这也是新一代青年文艺工作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塑造身份认同并建立东方式美学话语的新尝试。
长篇幻想小说《天海小卷》:
仿“弦理论”设定,文学+音乐的交融共创,原创音乐结合故事剧情及角色人设,复活“诗乐同源”的传统,开展多/跨媒介、超/跨文本的创新转化;
“VR”小说《海上舟》及同名CG影像:
发表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七期,想象所有感官打通合一,以文字的媒介载体实验,探索未来文学的可能;
相关文创及剧本杀开发
香港文学馆:“文学x新媒体”跨界艺术项目
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制作
探索数字技术与文学创作的深度融合,运用混合现实、虚拟制作、信息可视化等科技艺术手段,从香港作家的作品场景与文本素材出发,将技术迭代运用到文学发展,在先锋的空间叙事和视觉景观之中,创造新型文学展览、创作和研究路径,延伸叙事在科技时代的形态。
“文·艺交响——香港文学馆混合现实展”:在多层实景空间中,沉浸式重现张爱玲、金庸、倪匡等名家经典文学场景——这是新型文学展览观看;
《港漂记忆拼图》跨媒介交互剧场:获得玩家身份,在提示文本的引导下,于文学作品衍生空间中穿梭、互动,二维的文本阅读转化为三维的空间冒险,最终体验完整叙事——这是新型文学创作方式;
“南来之花”动态数据雕塑:对24位“南来作家”文本进行多维度、多模型语义分析,构建3D数据雕塑,形塑了作品中的叙事时空、故事建构与身份母题——这是新型文学研究模型。
“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
蓬莱科幻学院院长吟光与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所负责人俞同舟发起,两院联合主办
中国科幻界与艺术界在元宇宙对国际的首次亮相,开创了线上线下、跨国创作和交流的新模式,搭建跨领域创作平台。
包含元宇宙科幻文献展、元宇宙音乐节、自动化剧本杀、“元宇宙:从数字吟游到后人类”高峰跨界论坛、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分享会等多项内容,邀请布莱恩奥尔迪斯、刘慈欣等海内外著名科幻作家参会。
昆曲电音声音景观《荒·生》
邀请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北京师范大学作曲家周天歌合作
丝绸朋克何为?以东方情调的美学风格、技术语言、神话传说和哲学内涵组成意象。科幻音乐何为?从陌生感、惊奇感和距离感出发,可以在久远的未来,也可以连接久远的过去。
从代表中国抒情传统和审美范式的昆曲出发,以新编昆剧《世说新语·访戴》雪夜唱段开场,结合自然声采样,从落雪的夜来到水生的海,乘兴而至,兴至而归,万物有灵,复合天地……在后人类世代创造多物种亲缘,一切回到原本的样子。
“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新媒体艺术家苏永健以吟光的科幻小说《挖心术》为蓝本创作《心术》,所在展区获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优秀作品奖”、清华科幻季“永生奖”最佳美术类作品。
吟 光
X
跨媒介
科幻文学展区
文学顾问:颜慧、吟光
学术顾问:沈聪
展览策划:宋辰辰
视觉设计:意匠文化·丁奔亮、
谢兆恒、方涵、何昊轩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港漂记忆拼图室》
吟 光 著
作家出版社
排版:邓 宁
编辑:刘 林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盛可以:生活是一部现成的小说, 就看你如何复盘
新书推荐 | 《二十一天》:爱奇艺迷雾剧场灾难悬疑巨制原著,废墟之下的人性大考
《人生戏码——刘一达“虫儿系列”京味小说丛书》:著名京味儿作家经典代表作,“做人不成龙,也要成条虫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