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卷入世界。面对现代化转型的冲击和艰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方文明,反思中国文化。殷海光是这其中极特殊的一员,他一生坎坷、英年早逝,却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他最早翻译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他最早看见逻辑学的价值,留下风靡两岸的经典教材《逻辑新引》;他的《中国文化的展望》凭借超前的洞见,至今是无人超越的经典。

殷海光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他对现代文明的求索,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著名学者、台大教授金耀基,与殷海光有过密切交流。推荐金教授的这篇书摘,带我们走进其人其书。(有删节,阅读原文请购买正版图书)

众所周知,殷海光先生曾经痛批中国文化,主张“全盘西化”。但是他这本《中国文化的展望》,却完全颠覆了他的固有形象。

本书是他志趣的大转变,是思想的大突破。凭他的智慧与勤奋,本可在这个课题上起飞成熟。令人痛心的是,正当开花结果的时候,他却怀着无奈、遗憾和不舍因病去世。

本书是一个永远的见证:一位伟大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学术良心和道德勇气!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真问题?

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从未有过质疑和争论。 因为文化就像空气,我们被它滋养、熏染,却很少意识到它。

正如汤因比的“冲击—回应”模型,一种文明只有在遭遇外来冲击时,人们才会反思并应对。

中国文化遭遇过两次冲击。

第一次是佛教传入,中国成功应对,使其成了本土文化。

第二次就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大殿崩折,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今没有完成现代化转型。

究其根源,中西文化差异太大,西方价值系统完全超出了中国能够适应的极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0多年来,国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形成了三大派别:死硬的排外主义,廉价的折衷主义,还有“全盘西化”。这三派都动机良好、认知不足,但是都自以为是、互不相让。

于是从清末、五四到今日,国人对中西文化的争论,几乎都是情绪宣泄的陈词滥调。

《中国文化展望》

一本提升认知的好书

文化研究很重要,也很困难。 我们不能把古人的理想,视为真实的文化。 也不能效法亚历山大,用剑劈开绳结。

但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历来喜欢凭着直觉和宣传,发表宏大叙事。极少有人能够从社会化、建构化的文化现象中,去发现真问题,做出科学、谨慎的研究。

直到这本《中国文化的展望》问世,我才得到了一点安慰。在讨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等问题上,这本书言之有物、观念成熟,具有提升认知的意义,是百年来的一部里程碑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部系统化、理性化的

中国文化巨著

西方学界历来崇尚学术化、理性化的研究方法,以此保证客观公正。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大多停留在主观判断、情绪宣泄的层次。

很多人把“事实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混为一谈。对传统文化的肉麻吹捧或粗暴否定,成为人们上升捷径。

所以五四以来,关于现代化的讨论始终在迷雾中打转,导致国人无法看清阻碍和方向。

但是,殷海光先生这本《中国文化的展望》,可以说是第一部系统化、理性化研究中国文化的巨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论述的主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图导出中国文化的前途”。

这是百年来中国最重要、最艰难的课题。严复、胡适、梁漱溟、张君劢等大学者,都为此耗尽一生心血。

殷先生没有陷入肤浅的价值判断,而是以认真严肃的方法,层层展开,就事论事,发掘真相,解决问题。

比如谈及中国的世界观,他总结为“天朝模型的世界观”。谈及严复、谭嗣同、梁启超、胡适、吴稚晖等重要人物,他没有情绪的鼓动,而是精准还原。

本书的六大优点

1.超前的世界视野和代意识

西方文化传入,被很多人视为“文化侵略”。殷先生认为,其原因当然有落后导致的失落感和危机感,但最重要的是视野狭窄。即便是知识分子,也只能看见“中西文化一对一的冲突”,而看不见“西方与其他文化一对多的冲突”。

为此,他一边呼吁国人抛弃“种族主义的误区”,一边引经据典,厘清“中西文化冲突”的本质——西方文化的扩散,表面是西方的胜利,其实是全世界“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化。

这种超前的世界视野和现代意识,把“事实是什么”与“应该怎么样”区分了开来。

2.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是做学问最重要、最基础的工具。文化研究所需要的方法论尤其重要。

因为“文化”的概念无所不包,但人类至今没有统一的“文化科学”。

但是五四以来的文化争论,充斥着个人直觉,少有科学事实。

要谈文化问题,起码要具备现代行为科学,特别是殷海光先生采用的“跨学科方法论”。

本书以逻辑学、经验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等知识为基础,摒弃了凭空想象和学科偏见,使其论点更具科学真实。

哈根《社会变迁的原理》中提倡跨学科“系统分析”。而殷先生的这本书,已经非常接近这种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以现代逻辑解析训练为主导

任何现代科学,都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但缺乏逻辑,又是中国学者的通病。

很多人惯于偷换概念、胡乱类比、强拉因果,结果就是强词夺理、无所适从。

殷海光先生是最早看清这一点的人,他编写的《逻辑新引》至今仍是风靡两岸的经典教材。

而这本《中国文化的展望》,更是以现代逻辑分析训练为主导,建立起一个中国文化的分析模型。

殷先生有这样的野心,也有这样的功力。他花费整整一章的篇幅,引经据典的阐释了164个“文化”的含义。

伏尔泰曾说:“假使你愿意和我说话,请你先把你所用的名词下个定义。”中国人应该把这句话引为座右铭,更应该沿着殷先生的思考,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知识渊博、洞察深刻

谈中国不谈外国,就必然失之偏颇;谈文化现象不谈社会结构、信仰内核,就是隔靴搔痒。

殷先生阅读广泛,引用扎实,对各国文化信手拈来。第三、四、五章是本书的精华,体现出一个哲学家的洞察力。

对于义和团、五四运动等大事件,他不仅客观陈述了真相,而且道出文化冲突的本质——“本土运动”、“我族中心主义”、“孔制的崩溃”。这需要学术良心,更需要道德勇气。

5.知识分子的成熟思考

正如殷海光先生所说,一百多年来,“传统跟随”、“心理偏执”和“群体情绪”的三种迷雾,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只有“拥护、打倒和折中”三种态度。

他们的动机,的确是希望中国早日现代化。但是其后果却有害无益。

殷海光先生的批评一针见血,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其实连“全、盘、西、化”这四个汉字也不能用,用了就不算“全盘西化”。

殷先生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层次:(A)全盘西化是否必要,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B)全盘西化是否可能,这是一个经验事实的层次。他的回答是既无必要、又无可能。

书中说:“对于旧事物保持一个合理的保守态度,可以构成进步求新的动力。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我们想不出任何实际的方法,能将既有传统一扫而空,能让我们从文化沙漠上建起新的绿洲。”

众所周知,殷先生早年对中国文化的批评非常激烈,但在晚年却转变态度。这不是出于乡愿或妥协,而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诚实和谦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这也让《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具有了双重价值:既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传世经典,也是一本“人文社科思维方法的简明教程”。

3.本书虽以“中国文化”为主线,但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转型”。和大部分同类题材作品不同的是:殷海光先生从世界文明的视角看中国文化,书中既有对中国文化特征的深刻洞见,也有对当代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深刻体察;它预判了当代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它怀着拳拳之心展望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未来……

本书自80年代末引入内地以来,曾影响了几代人。但从2017年开始,本书处于绝版状态长达七年。我们深知其价值,与出版方一起努力,复活了本书,并且按照典藏版本的标准做了装帧设计,还获得殷海光先生的学生,著名哲学家陈鼓应老师授权,收录其万字长文作为导读,此外,还增补了殷海光先生两篇重磅文章,增补内容近3万字。

为感谢书友长期以来的支持,本书按照六六折优惠分享给书友,先知书店会员预定还可享受会员折上折。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预定(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殷海光作品二书”)

添加:Leonardo2010317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在看或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