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获悉,为落实系列规划,提升青岛区域服务能级、强化青岛核心引领作用,推动青岛都市圈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先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青岛将启动编制青岛都市圈空间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青岛市全域,潍坊市诸城市、高密市,日照市东港区,烟台市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陆域总面积约2.15万平方公里。主要研究9个方面。
(1)现状特征与问题分析。
综合分析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动趋势、城乡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禀赋等方面特征,识别都市圈空间组织特征。
对照都市圈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全面分析都市圈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等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都市圈在产业协同、职住平衡、城乡融合、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利用、安全韧性等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空间问题及国土空间发展潜力,夯实制定差别化规划策略的基础。
(2)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和布局优化。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家战略要求,提出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优化策略,细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市功能升级和周边城镇基础条件,以分工协同为原则,对创新、生产服务和重大产业集群等功能布局做出指引,并做好战略空间留白,为未来重大功能预留空间。
(3)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空间布局。
结合都市圈内人口分布和流动特征、城乡空间布局,提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要求。针对存在短板的跨界地区,提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和共建共享设施的空间布局指引。
分析居住与就业功能空间分布特征,以公共交通枢纽和站点周边为重点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形成职住平衡城镇空间。
(4)区域性蓝绿空间网络与生态保护修复。
以都市圈内城市蓝线、绿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以提升蓝绿空间系统连通性为目标,整合城镇开发边界内外具有一定生态景观价值的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优化蓝绿空间网络布局。
明确蓝绿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提出重点生态空间协同保护要求和跨界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举措,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出蓝绿空间休闲、游憩、娱乐等功能布局要求,发挥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作用。
(5)重大交通体系布局。
以推动都市圈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同城化为目标,提出通勤交通质量提升策略、城市轨道线网布局优化方案及多种交通方式衔接换乘要求,明确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航空港等枢纽港站交通布局和旅客联乘运输发展要求,优化枢纽功能布局。提出跨界地区道路网络对接指引。统筹绿道、风景道等特色交通系统布局。
(6)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利用。
发掘和整合都市圈内区域性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提出对重要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协同保护利用要求。
利用绿道和慢行道系统整合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自然风景资源以及各类文化遗址,提出跨区域“日常游憩圈”和“旅游休闲度假地"等布局指引。识别具有自然人文地域特色的空间单元,提出保护利用整体空间安排和景观风貌引导要求。
(7)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布局。
统筹优化都市圈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等公用设施布局,加强设施联通,构建多源供给网络。
统筹安排新一代通信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区域整体空间布局。提出跨界地区环卫、殡葬等邻避设施布局要求。预留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和设施空间。
(8)统筹安全韧性空间。
结合都市圈内主要灾害风险源及人口分布情况,从区域综合防灾空间体系连续完整角度,兼顾周边乡村地区防灾需求,提出地震、地质灾害、洪(潮)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灾害联防联治措施、防灾标准、主要防灾空间和重要防灾设施布局。
推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区域协同布局,提高综合防灾效能,补足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短板。
(9)规划实施保障。建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基础设施跨区衔接等方面的相关机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重大问题跨界地区协商管理机制;从生态空间管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利用、安全韧性保障等方面,提出下级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引;明确规划分期实施安排和专项规划清单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