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
由张桂梅事件改编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创下了今年以来,国产剧豆瓣最高分。
之前同题材电影《我本是高山》引发的种种争议,剧版全部规避…
编剧全女阵容,所有演员演技在线,关于张桂梅校长的共产主义信仰,也做到了真实呈现,《山花烂漫时》收获了几乎全五星好评。
即便如此,乌鸦还是看到有网友说:张桂梅的事迹,报道、纪录片都了解得差不多了,没必要再拍了。
对此,我不认同。好的影视剧改编,绝不是简单地再现原型故事,作品本身也要有成熟的价值表达…
《山花烂漫时》做得最出色的,正在于此。
不一样的张桂梅
张桂梅,一手创办云南华坪女高,将数千名贫困失学女生拉回校园,帮助她们走进大学。
无私奉献、带病工作、严格教学管理,这是见诸于媒体的张桂梅形象。
张桂梅
办女高苦,学生苦,老师苦,校长苦…原型故事就足以催人泪下。
但这也让很多观众对影视剧改编望而却步:我知道感人,但上了一天班,苦哈哈的情节真的不想看了…
所以《山花烂漫时》反其道而行之,剧情节奏明快,充满喜感。
编剧刻画张桂梅,放弃了苦难叙事,转而去展现她丰富的个性。
比如,性子急。
坐朋友的摩托车去村里家访,朋友急着上厕所,她等不及,把人丢下就走,还不忘骂一句:懒驴上磨屎尿多。
她找教育局局长、县长办事,常常不敲门硬闯,搞得对方见到她就头大。
她坐飞机,发现旁边坐的是卖鲜花饼的企业家,e人属性大爆发,拉着人家求捐款。
这不,鲜花大王一听要钱,脸色一沉。
神级镜头语言
比如,表达能力好。
劝孩子上学,跟学生家长谈判,她懂技巧、会迂回。
对领导、对媒体,她有办法吸引眼球。
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她没有一句虚的,一上来就把失学女孩的悲惨故事一一罗列,感染力极强,成功引起了关注。
还有个情节,对于办女高这件事,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一开始顾虑很多,因为太难了,搞不好的话颜面扫地,还会影响仕途。
张桂梅没有坚持己见,而是拉他去吃饭。
小吃摊上就有个失学女孩,在他们傍边支起个小桌子,自学初中知识…
女孩不停被父亲使唤端盘子,副县长看不下去,脑子一热,当场拍板要建女高,张桂梅赶紧附和:您真是有魄力的领导!
第二天,他才反应过来:这是上了张桂梅的套啊!
剧版张桂梅,有着东北女人的豪爽,做事不扭捏,目标明确,行动力超强。
但同时,她不莽撞,她温柔而坚定,懂得以柔克刚。
之前,我们听了太多她如何吃苦,但光能吃苦,并不能把事办成,张桂梅之所以能做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做不到的事,正是因为她执着有韧性,更有智慧。
张桂梅对学生也有一套。
我们看到女高的管理相当严格,女孩要剪头发,每天起早贪黑,时间按分钟被安排…
似乎,张桂梅是个古板固执、不近人情的“暴君”。
但实际上,她会给女孩们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她觉得女孩子配得上这些物质享受…
她总想要保护她们,她说:贫穷也是一种隐私,我们不说贫困生,我们说“大山里的女孩”。
剧中有这么个插曲:班上有个女孩和隔壁学校的男生恋爱了,成绩降了很多,张桂梅早有觉察,却一直没干预…
因为她知道,不管还好,一管,他们真觉得自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但分不了,还会觉得他们的爱情特别真诚伟大。
果然,那个男生对张桂梅说:我们没什么大志,考不上大学没关系,就在县城过平静的生活好了,我会赚钱养她的。
张桂梅也不生气,只说:你花着家里的钱给女孩买礼物,那很轻松啊。我给你介绍一个活儿,你寒假就去打工,看看能挣多少钱,有没有能力给女孩幸福…
结果,男孩去工地上扛了两天水泥,就受不了,知难而退了。随后,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这个解决方法,正是张桂梅本人,亲口告诉编剧的。
那是严格背后,不容易被看到的温柔和清醒。
这做法不仅解决眼前的学习问题,更让女孩们看清现实,认识到自身的处境:盲目相信爱情,想要依附于男性,都不如自己努力来得踏实。
这个世界有太多为女孩而设的陷阱,而张桂梅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大山女孩们奔向自由的大道。
真实到残酷的现实
塑造出一个多面的张桂梅,在我看来,只是这部剧最表层的优点。
编剧有更大的野心,想借张桂梅办女高这件事,展现社会各方众生相。
比如,办女高之初,特别困难的,是招生。
山里人普遍愚昧无知、重男轻女,他们认为,女孩应该早点嫁人生孩子,换一笔彩礼供哥哥弟弟娶媳妇儿。
剧中有些一闪而过的画面触目惊心——
张桂梅去家访,遇到之前辍学的学生。
她已经生到第四个了,背上背一个娃,挺着大肚子,还在洗衣服、晾衣服…
婆家给她下的指令是,生到儿子为止。
还有,远景里,山里头的“疯女人”在喊着“疯话”:不是我克死的…
一句话,让人联想到多少恐怖故事…
这血淋淋的人吃人的故事,竟然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如此大胆的呈现,在国产剧中相当罕见。
蔡桂芝,是女高学生里相对幸运的,她父母都愿意让她继续读书。
她爸爸平时在工地打工养活一家,谁知,小蔡高考在即,爸爸却突发脑梗,倒下了…
父亲手术要陪床,家里又失去了经济来源,成绩拔尖的小蔡一度退学…
她控诉:我们这种家庭,生不起,病不起,也死不起…
为什么寒门再难出状元?这就是贫困家庭的窘况。
社会缺乏完善的救助机制,这样的家庭,只要一人生病,全家就被拖入深渊…
办女高更困难的,是经费。
我们知道,是张桂梅东奔西走,四处“化缘”,才有了女高的大楼、桌椅、书本…
但电视剧拍出其中具体的艰难时,我还是被震撼了,并感到憋屈、生气。
跑企业拉赞助,张桂梅得面对酒桌文化…
更操蛋的是,这些道貌岸然的老总,酒桌上答应得好好的捐款,转头翻脸不认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摆豆花摊的女人,摸出一毛一毛攒出来的几十块钱,悄悄塞到张桂梅的碗底下。
善良,从来与贫富无关,而来自底层的善意,更让人肃然起敬。
该剧还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官僚体制的僵化。
比如,拨给女高的第一笔经费用完了,却迟迟等不到第二笔拨款,层层往上反映,效率又特别低。
要快的话,其实跟古代没区别,就是去拦钦差大臣的轿子…
比如,女高好不容易建起来了,上面突然决定,不让张桂梅当校长,理由是:这属于破格提拔,不合流程…
女高没影儿的时候,没人愿意张罗,张桂梅忙活儿了这么久,建起了学校,却被说不合规矩…
你们早干嘛去了?这不是明抢张校长的功劳吗?
幸亏这个“决定”最后“朝令夕改”了,沦为一个讽刺的笑话。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部主旋律剧,讽刺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但编剧们没有放弃去呈现问题,这已经难能可贵。
比男权更可怕的,是冷漠
张桂梅办女高,拯救女孩命运,这自然关乎教育,却又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男女不平等,是对女孩的漠视。
这两年,女性主义思潮席卷互联网,一轮又一轮的争论,让女性声音被听到、被关注。
但声音大,并不代表传播广。
今年的国产剧情片《出走的决心》,讲述女性生存困境,拿下了豆瓣8.6的高分,却叫好不叫座,上映两周,票房才勉强过亿,远远比不上那些莫名其妙的烂片…
这部《山花烂漫时》也远不如那些悬浮职场剧、流量古偶剧,来得有热度…
你说中国大地上女性已经解放了?恐怕是太乐观了。
更普遍的情况是,很多女性境况的客观陈述,被视为“打拳”、上纲上线。
《山花烂漫时》里最打动人的,是张桂梅身体力行,为这些没有被善待的女孩发声。
这个世界恶意越大,越凸显出张桂梅的勇敢和善良。
因为爷爷太想要孙子,宁华从小被当成男孩养,你不能说爷爷对她很差,但他从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女孩来尊重。
连宁华自己,都讨厌自己是女孩,整天假小子打扮。发育时,她用布缠胸,不懂什么是生理期,来月经以为是得了绝症。
是张桂梅给她买卫生巾,科普生理知识,还告诉她:女孩儿留长发留短发,穿裤子穿裙子,那都是你的自由,没有人规定女孩该怎样,男孩该怎么样。
辍学的谷雨,去洗脚城上班,被顾客性骚扰。
事后,警察对谷雨说:好好一个女孩子,就不要去洗脚城上班了。
张桂梅反驳:洗脚城上班怎么了?那是她的自由,不是被欺负的理由。这些辍学的女孩,打着你们看不起的工,供着哥哥弟弟,你们未必不清楚。
还有人觉得,女高很奇怪,怎么不招男的?
张桂梅立刻指着派出所门口的招聘启事说:这儿还大鸣大放地写着男性优先呢,有谁觉得奇怪了?
我们社会的大部分人都不是施暴者,但他们非常冷漠,对女性处境缺乏共情。
而这种冷漠,在无声无息中挤压着女人的生存空间。
这些被困在大山里的女孩,想要挣脱出来,活出自己,就要玩命学习,吃尽苦头…
但她们,本不必吃这么多的苦,是这个社会亏欠了她们太多太多。
曾经有人非议,张桂梅那一套学校管理方式太严苛了…
张桂梅怎么会不知道,评判一个孩子的标准,不应该只看她能交出多少分的卷子…
但她更知道,女高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背水一战,哪怕是考上大专,都能把她们的命改了。
剧中有一段情节,意味深长。
女高初建之时,没有食堂,女孩们要去隔壁高中食堂吃饭,但常常她们赶到时,饭菜没了,让先到的男生都吃完了…
张桂梅就帮女孩们算好了时间,提前起床洗漱,抓紧每一分钟,比隔壁学校的学生早到,成功抢到了饭…
其实,这本应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多准备点饭菜,让人人都能吃上,再不济,排在前面的人少吃两口,也不至于有人要挨饿…
但现实是,隔壁学校的校长懒得管,还嫌女高学生动作慢…
这仿佛一个弱肉强食社会的隐喻:你弱,你活该被欺负。
但是,这个世界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想起上野千鹤子的名言:女性主义,不是让弱者变身为强者,而是要追求一个能够让弱者得到尊重的社会。
一个极端竞争的环境,只会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女孩们不会走老路。
她们经历过被人踩在脚下的苦痛,等到自己强大了,不会想要去做“人上人”,将他人的尊严践踏。
她们有更强的共情力,更懂得互助合作,体恤他人。
她们之间有宠辱与共的友谊…
这,才是真正的女性力量。
我想用剧中张桂梅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
女孩子是多么美好的生命,就应该一尘不染的漂亮,哪怕是深陷在淤泥里,也应该是闪闪发光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