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是新中国第75个国庆节。共和国庆生是件特别重大的事,尤其对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来说,每年国庆节那天,是我们过得最快乐的一天。

童年,国家虽然不富,但凡国庆节,我们总是与看灯、看游行、看焰火、游园相伴的。看灯,是全家相携上街游玩的乐事,年复一年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头的行道树上张灯结彩的,高音喇叭安在树杈中,欢快的歌曲弥漫在整个城市上空,充满了节日的气氛。马路两边的工厂、单位、学校、机关的门框上方都会布置环境和装灯。“庆祝国庆 1949年——19XX年”是约定俗成的牌匾,四周装上白炽灯或彩灯,有的工厂用五颜六色的颜料涂在白炽灯上,亮灯时亦似彩灯,站在马路尽头望去,似星星点灯。9月30日、10月1日、2日三天是规定的亮灯日,不少弄堂里的人都跑去马路上看灯“轧闹猛”。这也难怪,那时城市的室外照明只有路灯,城市的夜晚是昏暗的,但在国庆期间,各单位的不少建筑都用白炽灯、彩灯拉出建筑的轮廓,马路上一片亮光,吸引着不少看灯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一”的夜晚是整个上海最明亮的时刻。万灯齐放,每个区都有看灯的重点区域,长宁区的中山公园地区最为靓丽,中山公园门口放置着大型花篮,对门的钟表元件厂、花园村饭店、愚园食品商店、人民电器厂都由彩灯扮“亮”一新,愚园路上从定西路口到江苏路口,沿着两旁梧桐树拉着裙边式的彩灯,煞是好看,不少家庭拖儿带女,老人坐在自行车上,穿戴整齐,喜气洋洋出门看灯。

每逢国庆节跟着哥去南京路看灯是童年的深刻记忆,后来变成了跟班级同学结伴去看灯,从人民广场随人潮一路走到外滩,那汹涌的人潮仍历历在目。人虽然很多,却很有秩序。

班级里同学三五个人相邀外出看灯,汗涔涔地走在马路上。渴了,喝口自带水壶里的温开水;饿了,买只四分钱的糖糕啃;累了,就坐在马路边歇歇。好在那时市中心的道路都交通管制了,马路上连自行车也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幕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和外滩,那景象用水泄不通来形容绝不为过。不少小孩“高高在上”,骑在大人的头颈上,成为看灯人流中的一景。

外滩看灯的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道路被照射的如同披上了霞光。那是无数个白炽灯泡串起来围在大厦的楼顶或周围,衬映出万国建筑靓丽的轮廓,灯影浮动。虽然是单一的白炽灯泡,但这足够让我们心情激动了,黄浦江畔,我们数着海关大楼铛铛敲响的钟声。

外白渡桥也是黑压压的一片人群。我们几个小伙伴手拉手怕被人潮冲散。果然,一拨下桥的人将我们拉着手的人冲得稀里哗啦。有的小伙伴竟被挤到了十几米开外,我们急得大声呼喊着同学的绰号,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又聚到了一块。

深夜,我们拖着疲惫的脚步,口干舌燥肚子饿回到了家里,掀开钢精锅子就盛泡饭吃,人却仍沉浸在一片喜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年龄的增加,节假日的增多,过节的心情似乎平淡了许多。城市的夜景比童年所见的灯光不知要靓丽多少倍了。照明的色彩,激光的“花头精”都让人眼花缭乱了,可不少人宁愿宅在家中看电视、搓麻将,再也没有了儿时的新奇和激动了。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陈建兴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