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大学

海洋研究院

一、研究院简介

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5月,坐落于风景宜人的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为浙江大学直属跨学科、综合型研究机构。2015年9月,国家海洋局与浙江大学签署共同建设“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合作协议;2020年6月,启动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成建制共建。研究院按照“需求牵引、科学引领、技术创新”的发展原则,紧密围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发展的前沿,以发展“海洋工程技术”为主导,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海洋权益与安全的维护与保障等重大问题,着力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研究团队与方向

研究院通过重点实施海洋工程技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研究团队建设,致力于科研机制体制创新,采用首席研究员负责的团队考核制,现已组建极地技术、智慧海洋、海洋观测-成像技术、海洋能发电装备及其技术、海洋设施养殖与智能装备、海洋工程材料、深海环境过程,以及海洋蓝碳技术等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1.极地技术研究团队

聚焦国家中长期极地科学研究优先领域,布局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开展与全球变化等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相一致的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监测极地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量化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南北极地区环境长期系统观测、资源与航道利用等需求,开展面向极地多学科系统观测、资源与航道开发利用等技术与装备研发。

首席研究员:张海生

团队骨干:秦为稼 龙江平 何剑锋 雷瑞波 崔祥斌 王译鹤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海洋观测-成像技术研究团队

以观察海洋为目的,在信息、物理、数学指导下建立我国水下遥测与可视化体系,发展固定-移动节点分布式组网观测、海洋数据智能信息处理、数据实时传输与观测反馈控制等关键技术,逐步实现分布式海洋温度场及流场可视化、海底地貌和地层构造可视化、鱼群与鲸豚等海洋生物可视化及识别跟踪、水下人工目标估计跟踪与可视化、台风与海底地震活动监测与可视化,同时开发浮潜标、海床基、自主式潜水器平台及通-观-控载荷工程系统,形成一批在海洋高技术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声呐、潜水器、工程部件、可视化系统等商业产品。

首席研究员:徐文

团队骨干:赵航芳 李建龙 陈惠芳 贺治国 冷建兴 刘硕 王德麟 张婷 林建民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海洋能发电装备及其技术研究团队

针对海流能、波浪能、海上风能利用技术,开展系列化可再生能源核心装备、海上发电站及实海况试验(基地)系统研究,产生一批有价值的科研创新成果,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国家“双碳”战略以及成果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在我国岛屿岛礁、海洋科学仪器、海域国防民用设施的“海能海用”形成特色方案,并在漂浮式风流发电平台基础、海能海水绿氢制备、多能互补能源示范岛等前沿领域形成创新成果。

首席研究员:李伟

团队骨干:林勇刚 刘宏伟 张大海 顾亚京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智慧海洋研究团队

依托遥感、地理信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海洋科学等多学科力量,围绕海洋时空大数据技术、海洋现象时空过程分析与挖掘方法、智慧海洋领域应用等方向开展研究,旨在打造一支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色的国际一流智慧海洋创新型队伍,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等前沿科学问题以及海上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浙大方案。

首席研究员:潘德炉 刘仁义(兼)

团队骨干:杜震洪 杨续超 张霄宇 张丰 汪愿愿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海洋工程材料研究团队

面向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及国家重点项目对高性能工程材料的巨大需求,针对多台风、多泥沙、高有机质东海耦合腐蚀环境,利用浙江大学材料腐蚀野外观测研究站进行实海服役试验,结合室内加速模拟实验构建海洋工程材料寿命模型,研究海洋工程及装备耐久性提升新材料,开发海洋新材料应用关键技术,形成面向全中国海的海洋工程材料创新团队。

首席研究员:樊先平

团队骨干:詹树林 杨辉 贺奎 罗仲宽 徐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海洋设施养殖与智能装备研究团队

针对海洋设施养殖与智能装备中存在的理论与技术瓶颈,开展海洋设施养殖智控工程、渔业资源清洁生产加工模式、蓝色碳汇、赤潮防治等系列研究,打通“研-学-产”通道,形成并发展适用于我国海洋牧场及其周边海域环境的智慧设施养殖、绿色加工与生态保护方案,产出系列应用于海洋设施养殖、渔业资源加工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高质量应用性成果,建成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团队。

首席研究员:朱松明

团队骨干:刘兴国 赵云鹏 邵庆均 叶章颖 刘鹰 刘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 深海环境过程研究团队

深海动力过程主要研究深海环境过程,包括水动力、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重点聚焦高频小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对海洋内部人类活动的中短期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扰动导致海洋内部环境变异过程等方面的基础和技术研究,开拓深海研究的新方向,为深海资源开发和海洋安全保障提供支持。

首席研究员:梁楚进

团队骨干:高金耀 潘建明 罗孝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 海洋蓝碳技术研究团队

面向国家“碳中和”目标,聚焦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和大型海藻等蓝碳生态系统,加强和深化蓝碳基础理论研究,研发蓝碳生态系统时空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蓝碳生态系统恢复与固碳增汇关键技术,开发蓝碳碳汇核算方法学,建立蓝碳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评估体系,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性的高水平蓝碳技术研究团队。

首席研究员:吴嘉平

团队骨干:George Christakos 肖溪 叶观琼 章春芳 张冬冬 孙丹 何俊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总体情况

研究院科技创新与攻关能力持续增强,科研规模稳步扩张,成果转化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不断产出,总体呈现高质量发展趋势。研究院科研团队累计科研到款3.1亿元,科研人员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批准立项项目375项,授权发明专利145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24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团队成员担任国际学术会议重要职务、国际期刊编委等职务40余人次;担任社会组织、学术组织兼职70余人次。

研究院现有求是讲座教授1人、全职研究为主岗教师7人、全职兼任教师2人、其他校外兼任教师15人,校内兼聘人员11人,退休返聘高级专家4人,博士后2人,舟山编制技术支撑人员16人,全职行政人员1人,是一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人才队伍,是海洋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生力量。

四、人才培养情况

研究院协同浙江大学涉海学科建设“海洋领域交叉人才培养平台”,聚焦海洋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培养实践海洋强国战略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2024年在读博士研究生83人。

代表性学业成果:

2019级博士研究生郦家骥所在团队参与国际合作,发表Nature期刊封面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级博士研究生冯香恒参赛作品“浮式风电平台姿态—载荷检测新方法与系统”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级博士研究生周佳龙参赛作品“基于机器视觉的高通量鱼苗计数器”获首届全国高校智慧渔业设计大赛特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雨凡获2023年度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参赛作品“基于光学交互技术的小型水下机器人”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申昊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级博士研究生杨霄参赛作品“基于虚拟显示技术的带电作业机器人”获浙江大学第十五届“蒲公英”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级博士研究生沙子童、李海涛获2023年度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

2019级博士研究生孟文简获2023年度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获2022-2023学年浙江大学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

五、全职师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奎

教授级高工

所属团队:海洋工程材料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面向海洋经济发展及国家重点项目对高性能工程材料的需求,包括但不限于:

1.特种水泥基材料;

2.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材料、保温材料

Email:hekui@zju.edu.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强

副研究员、博导

所属团队:海洋工程材料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聚焦海洋环境与材料交互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1.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结构材料、海洋工程防腐防污涂层、深海传感材料、极地工程材料等);

2.海洋环境效应(深远海环境效应、极地环境效应、寿命预测模型等);

3.海洋工程装备(深海高光度发光器、阴极保护系统、水下基础结构等);

4.其它海洋工程(海岸带修复、海洋牧场、海岛工程材料等)

招生方向:招收海洋工程、土木水利、材料工程等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

Email:05clkxxq@zju.edu.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硕

副研究员、博导

所属团队:海洋观测-成像技术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聚焦海洋智能无人系统研制,包括但不限于:

1. 深海无人潜航器、水面无人帆船及深海机电装备研制;

2. 潜水器的水下自主定位、导航、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3. 水下自主对接、海底常驻技术研究;

4. 机器人智能感知及控制技术研究

招生方向:招收海洋技术与工程、电子信息、机械、控制工程等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

Email:shuoliu@zju.edu.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亚京

副研究员、博导

所属团队:海洋能发电装备及其技术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聚焦海流能、波浪能、海上风能利用技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

1.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与技术(海洋潮流能、海上风电);

2.海洋技术与工程;

3.机电装备检测与控制技术

招生方向:招收海洋技术与工程、机械、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等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

Email:guyj90@zju.edu.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愿愿

副研究员、博导

所属团队:智慧海洋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聚焦时空大数据管理及海洋大数据分析,包括但不限于:

1. 时空大数据与海洋-地球系统;

2. 遥感与GIS;

3. 智慧海洋与人工智能

招生方向:招收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应用海洋科学等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

Email:wangyuanyuanxy@zju.edu.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译鹤

助理研究员

所属团队:极地技术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聚焦国家中长期极地科学研究优先领域,开展与全球变化等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相一致的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包括但不限于:

1. 极地冰雪工程;

2. 破冰船冰载荷、海冰与船舶相互作用过程;

3. 极地冰雪机场跑道建造技术;

4. 压实积雪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机理研究

Email:yihewang@zju.edu.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刚

助理研究员

所属团队:海洋设施养殖与智能装备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聚焦海洋设施养殖智控工程、渔业资源清洁生产加工模式、蓝色碳汇、赤潮防治等,包括但不限于:

1.水产生物环境工程;

2.健康养殖技术

Email:liugang83@zju.edu.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版编辑:沈兆浚

责任编辑:陈浩

审核:高楚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