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历史上这场反败为胜的经典之战,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北魏发动了兼并南梁的战争。第二年夏天,北魏任城王拓跋澄曾率众攻打钟离。因天不作美,大降暴雨,淮水猛涨而中途退兵。
天监五年九月,梁武帝为加强防御,令徐州刺史昌义之领兵3000人驻守钟离。
一个月后,魏以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杨大眼为平南将军统帅几十万大军南进,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将钟离围了个水泄不通。
钟离地处淮水南岸,是梁军保卫京都建康的前线重镇。梁武帝见钟离被围,就命豫州(今安徽合肥)刺史韦睿和防守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水中)的左卫将军曹景宗率兵驰援。
韦睿乃是梁朝名将,谋略和胆识过人,当时流传有“不畏萧娘(即梁朝重臣、梁武帝之弟萧宏)和昌姥(指梁朝开国功臣吕僧珍),但畏合肥有韦虎(指韦睿)”。他受命后领兵日夜兼程,很快到邵阳洲屯驻。
这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北魏军在此两岸架桥竖栅,以通粮道。北魏军粮道遇阻,就派杨大眼率1万多名骑兵进攻。韦睿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以阻击杨大眼的进攻。
魏军包围了韦睿,韦睿命20加名弓箭手齐射,魏军死伤许多,杨大眼右臂也中箭负伤,魏军仓皇败退。
元英第二天又率军来攻,比杨大眼的攻势还猛。韦睿指挥若定,元英军毫无进展。
这时,梁军开始反攻,韦睿部和曹景宗部相互配合。韦睿趁淮河水陡长之时,先以船载干草浇油烧焚桥梁,同时以敢死队拔栅砍桥。
在梁军的大力冲杀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斩的有10多万人,被擒5万,元英单骑逃走,杨大眼烧营后撤退,梁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韦睿当即派人把消息报往钟离,守将昌义之悲喜交加,激动地重复着“重生!重生!”
钟离之战被誉为南朝历史上反败为胜的经典之战,此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是梁武帝从全局统筹运用内力作用的结果,他把力量分为守兵和援兵,而援兵又分两路,这几股力量相互配合,形成了整体的作战力量。
再者是韦睿用兵有方,他着眼于敌人的要害部位——粮道用兵,从而调动敌人来攻,自己以逸待劳。最后,与曹景宗部配合,火攻取胜。
从钟离之战中不难看出,一个高明的军事统帅,必须对自己内部情况,尤其是各种作战力量了如指掌、运用自如,这样,即使在危难时刻,也可通过调兵遣将化险为夷。
虽然钟离之战规模不大,在中外战争史上不值一提,但这场小小的战争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一场战争,都存在一个作战力量的部署问题。完成部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内力运用的过程,而与敌军作战的过程,实则是内力消耗的过程。
军事家们都力求以少的消耗来获得最大的作战效益,以达到自己的作战目的。处于危局之中的内力运用更难把握,有时动用一支作战力量,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全局影响甚大。
可以说,内力的运用同自己的作战实力、战场态势、敌情等有极大关系,重要的是指挥员要从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出发,科学运用,切不可为敌人所调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