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一群浩浩荡荡的师生在纷飞的炮火中分批次来到了昆明,在这里组建了后来声名显赫的西南联大。再次追忆那些韶光,除了那浓厚的,连战争也打不散的学习氛围,那一个个名动五湖四海的著名大师之外,还有的便是如何也抹不去的十二分万分穷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个小段子调侃到那会儿的西南联大山穷水尽到什么地步呢?路上的乞讨人曾拦住朱自清,本来是无论如何也想要从他那里抠来一点东西的,结果朱自清一报出自己教授的身份,乞丐当即爽快地松手,掉头就走了。因为他们知道教授指不定比他们兜里更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南联大之所以走到如此窘境,一方面是战事紧张,日军切断了云南对外的物资调度通道,如滇缅和滇越这两条主要线路。另一方面雪上加霜的是通货严重膨胀,生活成本飞涨了数千倍不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学校教职工,工资从100到600元之间不等。而物价是什么程度呢?大米均价7块,蔬菜均价9块,牙膏18,房租22元一平,也就是说一个教授,一个月只吃大米蔬菜,不刷牙,不买衣,不付房租,都不一定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授们为了贴补生活,在教书之余,纷纷想起了其他门路。首要一条就是典当家产,向学校申请贫困补助。但因申请的人太多,补助根本无法发到位,所以还是典当为主。

例如历史系的吴晗把家里十多箱子的藏书给抵押了,法学院的费青也把藏书给卖了。闻一多,在联大以前,经常是饭后要喝茶的,但自从到了昆明,个把多月都没钱买,后来实在忍不住跑去好友那里,将人家泡过的不要的茶叶渣子给要了过来,回家解了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43年,穷困的境况更胜以往,家里能典当的也典当了,能卖的也都卖了,实在也没什么再能豁得出去的了。各系的教授们又开始想了别的招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德荣和谢明山,自己研发了“墨水”去卖,两人分属航空和化工系,做出的东西质量竟然还意外地好,与正经的墨水品牌打擂台的时候也没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理系的赵忠尧自己研发了肥皂,生物系的两名教授自制了酒精,后来还能供给医院使用。校长梅贻琦的夫人自己做糕点去街上卖,结果因鞋子不合脚,走路又太多,小腿都肿得不能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授们尚且如此窘迫,学生们更是日子艰难。经常四道菜,八个人要吃两顿。学校的宿舍,最开始是请了林徽因两口子来设计的,但最终也没能按原样建成,因为费用太高,反复修改以求节省。

不仅如此,后来把仅有的几栋铁皮房顶也给掀了,将铁皮揭下来给卖了,上面换成了茅草。学生们每到下雨天,就不得不打着伞,因为雨水会顺着茅草的缝隙漏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课时学生们连教材都没有,根本买不起正本的书,只能从图书馆借。一百多名学生的课程,图书馆也只有五六本而已。很多人便用最便宜的糙纸将教材给抄下来。等这学期上完就把教材给到学弟学妹,自己再去借学姐师兄的。学校里到处是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广告,贱卖各种物品,急需用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不时课程上到一半,警报突响,师生们倾巢而出,躲避敌机轰炸。谁能想到,这个培育出一个个在各领域独领风骚的巨擘的西南联大,竟是穷困艰苦至此。吃穿要愁,住房要愁,连学习的课本都要愁。然而这样的条件却仍止不住学子们渴求知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