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惠群码头,只见海面上停靠着几艘远洋渔船,大型起重机正在卸货;旁边,戴着安全帽的工作人员正在指挥,将这些货物运往冷库,处处一片繁忙景象。

舟山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示范区,也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当地实施“985”行动,着力构建九大现代海洋产业链,做强八大高能级发展平台,抓好重大基础设施,跨步迈向新蓝海。

擦亮远洋渔业金字招牌

“这里每铲车大概运送一吨左右,我们这个仓库内能够存放4000吨货物,现在里面堆放了3500吨左右,这里就像一个‘鱿鱼银行’,可以随时取放。”舟山惠群远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张旭东说。

海产品的新鲜度是决定其品质好坏的关键指标,冷库在保障海产品新鲜度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张旭东介绍,目前基地核心区冷库库容已突破52万吨,形成浙江省密度最高的冷库集群。“我们正在扎实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运行惠群理货中心项目,实施新建惠群码头平台拓宽工程,发挥开放口岸远洋渔业专用港区的物流平台核心作用。”张旭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洋云+”数据仓。席晓婕摄

从强化冷链配套保障能力,到创新线上贸易服务场景,近年来,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围绕远洋渔业“一条鱼”全产业链各环节发力。

在舟山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有这样一块蓝色大屏,代表“成交笔数”、“价格指数”和“实时行情”的数字不断跳动,这正是买卖双方进行线上交易的“远洋云+”平台。

舟山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通过自主研发“远洋云+”供应链服务平台,实现了远洋水产品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在平台上,买卖双方可以清楚看到各种数据的实时变化,张旭东表示,目前该平台客户已超过1000家,遍布全国22个城市,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公平高效的交易机制。

“蓝绿融合”,创新发展

走进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3号坞场地,三道巨型白色“管状物”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据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修船管理部副经理孙明凯介绍,这些是转子帆,安装在船舶甲板上,利用海上风能产生辅助推力,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根据船东反馈,可以节省油耗5%—10%。”他说。

首创绿色修船动态管理,推动重点企业成功研制舱内超高压水除锈机器人……近年来,舟山市不断推动船舶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安全化,推进海洋新科技发展,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号坞场地上的白色转子帆。席晓婕摄

“整个实验室都是围绕海洋环境感知这个领域来做研究,学科相互交叉,也可以互相学习。”来到东海实验室之后,曾玉明最大的感受就是聚焦海洋。作为东海实验室海空电磁感通装备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目前曾玉明主要研究雷达在海洋领域的应用。

东海实验室是由舟山市政府主办,联合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智慧海洋省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全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近200人的科研队伍,承担或实施国家、省级重大(重点)项目近30项,包括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大型水下无人航行器”重点专项等国家级项目,总体发展不断呈现“向上向好”的态势。

按下为企服务“加速键”

在舟山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大厅,舟山市铧薏船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陶苗斌为感谢工作人员加急办理船舶营业运输证,特送来锦旗。“我们船停了好几天,就差这个证件,那天来得比较晚,他们加班加点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很暖心。”陶苗斌笑着说道。

舟山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自2023年9月挂牌成立以来,已设置10个服务板块,其中把海关、海事、边检、市监、出入境、口岸通关等办事窗口政务服务与增值服务融合打通,打造开放服务特色板块,推动涉企服务从“多头分散”转变为“一站集成”,为大众创业提供便利。

“截至目前,我们办理的业务量级达到2600多件,涉及问题解决约2260件,网办率也在95%以上。”舟山市政务服务(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夏瑜介绍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舟山市铧薏船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陶苗斌为政务服务中心送来锦旗。席晓婕摄

“如果说,政务服务便利化是做‘减法’,以减材料、减环节、减事项等提升服务效能,那么政务服务增值化就是做‘加法’。”舟山市政务服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舟山在全省率先探索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比如聚焦金融领域增值服务板块中小微企业转贷小切口,当地打造数字化平台“舟转灵”,助力优化“金融计算器”功能,整合提升转贷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今年以来,为254家企业转贷423笔,累计转贷金额约11.15亿元。

站上新起点,瞄准新目标。未来,舟山将围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总目标,突出改革味、开放味、海洋味,构建“一心多岛(园区)多链条”特色增值服务体系框架,多向聚能,绘就“向海而兴”发展新蓝图。(王丽玮、席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