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古道第一驿

小镇上演“天回传奇”

成都一城文采风流,金牛占去半壁江山。金牛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金沙遗址现世,古蜀文明闪耀,金牛也是成都文脉扩散与延续的发源地,既有数千年历史的考古遗存,又有近现代文化的层层积累。

一个思接千载、烟火升腾的“文半城”,故事从这里开始讲起……

这是千年金牛古道的起点

是蜀外进入成都的最后一个驿站

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

最著名的小镇之一

汉代医简与蜀锦幻彩千年

王侯将相、文人名士往来驻留

三千诗文经久不衰

从李劼人笔下虚构的《死水微澜》

到川陕路上真实的城北重镇

天回是金牛乃至成都

一张隐藏的历史文化名片

天 回

是历史人文的“场”

是风韵川西的“镇”

更是承载美好未来的“街”

从“天隳”到“天回”

蜀王天降地 天子回头处

“天回”这一地名,历史文化上的区域主要是指天回山以及山下的天回镇,现在的成都人,把出了三环路川陕立交往北至绕城高速这一片统称为天回。

这个名字源起何时何处呢?名字的背后,有不少传奇故事……

天回,旧名天隳(huī),意为“从天而降”。相传古蜀第四代蜀王杜宇在和共工、颛顼大战时,因天崩地裂而坠入凡间。民间的百姓见天神掉落,便把杜宇称为“天隳之神”,并把他掉落的山峰称为“天隳山”。天隳之名虽不知起于何时,“杜宇坠天隳”的传说却广为流传,为这片土地增添许多神秘色彩。

而“天隳”改名“天回”,则关乎一位帝王的、一个王朝的转折。据明天启《成都府志》载:“天回山,治北三十里。唐玄宗幸蜀至此,及闻长安平,车驾乃回,因名。”李劼人在《死水微澜》里也引述了旧志的这一说法,并把他的故事放在了这个千年北门小镇。

相传,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沿金牛道入蜀避难,一路上山高险阻,众人提心吊胆,当他们日夜兼程来到成都城北一处叫天隳驿的地方住下时,就传来了叛乱已平的捷报。李隆基甚是大喜,随即率军从天隳驿转驾返回长安。从那以后,此处便成为“天子驻跸回銮之处”,人们便将天隳山改称为天回山,天隳驿也改为天回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 李思训《明皇幸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写到“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亦写下“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都是指“天子回銮”的故事。

因为玄宗幸蜀,留下了天子的足迹,这个西南边陲的小小驿站走进了历史视野。“天回”二字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蜀道首驿 川西重镇

天回里的闹热旧时光

地扼金牛道要冲,邻近古城成都,天回既是蜀道首驿,是镇守府城的重要关口和兵家争战之地,也是经济重镇,在此聚集大量的人口,商贸往来密切,渐次形成了市集。

唐宋时期,天回为成都府与京城及蜀北诸地通道上的重镇,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明代,天回就已经建场,时为成都北门外的大场,辐射四方,繁盛一时,可惜毁于明末清初的战火。清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大力倡导“湖广填四川”。随着大量移民的到来,场镇再次兴起,天回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时期绘制的《成都府形胜图》中的天回镇(图源:四川大学图书馆)

据清同治《成都县志》“关隘”条记载,成都有沱江镇、蚕此镇、天回镇等3个镇;“场市”条记载,成都有驷马桥、天回镇、三河场、金泉场、青龙场、崇义桥、两路口、天平常、复兴场、青羊场、苏坡场、马家场等12个场。能够同时被志书列入“关隘”“场市”,天回镇的军事地位与市场繁盛都得到了有力证明。

凭借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天回镇吸引着远近八方的商旅、手艺人。他们集聚在天回镇做生意,开店、摆摊、沿街叫卖,卖肉的、卖米的、卖菜的、修伞的、箍桶的、开茶馆的……每逢“一四七”,十里八乡的人们一齐来赶场,更是闹热非凡,大大小小的街巷中,男女老少来往穿梭,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交谈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最生动的“天回乡情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赶场图(图源:《蜀道·天回》)

李劼人笔下的天回镇

从1935年6月30日起笔,7月29日完稿,只用了30天时间,李劼人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死水微澜》。这部以天回镇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被郭沫若誉为“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的作品,让天回镇被更多人熟知,也让天回镇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小镇之一。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天回镇兴顺号女主人蔡大嫂(邓幺姑)的爱恨纠葛及命运沉浮,呈现成都一带各阶层的众生相。其内容还交织着袍哥会、官衙、洋教、义和团几股势力的争斗与消长。“死水”象征中国晚清社会现状,李劼人通过天回镇普通人的生活描绘出 “安静地如死水一般的古城”在时代的风潮下激起的微澜,成为当时整个中国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川西历来多小镇,“十里一场三十里一镇”。天回镇毗邻成都的北门,李劼人选择天回镇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因为这里是川北古金牛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小镇因为特殊的位置,四通八达,商队车马川流不息,不仅是物资更是信息的汇聚点、集散地。

就在成都与新都之间,刚好二十里处,在锦田绣错的旷野中,位置了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镇市。你从大路的尘幕中,远远便可望见在一些黑魆魆的大树荫下,像岩石一样,伏着一堆灰黑色的瓦屋;从头一家起,直到末一家止,全是紧紧接着,没些儿空隙。在灰黑瓦屋丛中,也像大海里涛峰似的,高高突出几处雄壮的建筑物,虽然只看得见一些黄琉璃碧琉璃的瓦面,可是你一定猜得准这必是关帝庙、火神庙,或是什么宫、什么观的大殿与戏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回镇金华寺戏台旧貌(图源:成都市金牛区第方志办公室)

在李劼人笔下,天回镇是一个热闹地方——通向川陕边界的官道带来南来北往的客商和旅人,货物、银钱在镇上流动着,嘈杂的人声在“兴顺号”此起彼伏,炒菜的热气在“红锅饭馆”门前翻卷,这气味与镇上各家饲喂的畜、禽的气味裹挟成团,在摩接的肩踵与人们的鼻息间盘旋,赶场的日子里,尤为其甚。

赶场可以说是天回镇繁盛的最生动体现,《死水微澜》的第三部分开篇就是一段极其鲜活生动的白描:

活猪市在场头一片空地上……米市在火神庙内,与活猪市一样是本镇主要买卖之一……家禽市,杂粮市,都在关帝庙中, 生意也不小……小麦、大麦、玉麦、豌豆、黄豆、胡豆,以及各种豆的箩筐,则摆得同八阵图一样……千数的赶场男女,则如群山中的野壑之水样,千百道由四面八方的田塍上,野径上,大路上,灌注到这条长约里许,宽不及丈的长江似的镇街上来。你们尽可想象到齐场时,是如何的挤!”

从作者李劼人细腻的笔触中,能充分感受到天回是如此热闹兴盛、生机勃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成都天回镇天龙桥([德]恩斯特・柏石曼 摄)

历史缔造了一个真实的天回镇,李劼人也缔造了一个文学的天回镇,他们共存异同,几十年来,这两个天回镇如躯体与灵魂,交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关于天回镇的文化想象和文化符号。李劼人文字给成都留下了大量堪称史料的文学记录,这是成都的幸运,更是天回镇的幸运。

千百年前的成都往事已随风而逝,天回镇依然是天回镇……生活继续,故事更新,千年天回,生生不息。

关于天回,还有更多的精彩故事,自古诗人皆入蜀的文脉涌动,天回医简、蜀锦织机的千秋传承。

参考资料:

[1]明天启《成都府志》.

[2]清同治《成都县志》.

[3]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成都市金牛区志(1960-1990)》.

[4]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蜀道·天回》.

[5]李劼人著《死水微澜》.四川文艺出版社.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