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启公园航拍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谁要了解17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历史学家朱维铮

浦江两岸风光旖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了解上海,绕不开海派之源徐家汇。如今上海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兴盛,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亦是中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门户,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10月4日,澎湃新闻国庆特别策划“成为中国”报道组走进热闹繁华的上海徐家汇。徐家汇中心ITC项目正在重塑浦西的天际线,一街之隔,便来到古朴静谧的光启公园,这里,就是我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徐光启的长眠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徐家汇,光启公园内的明徐光启墓。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在众人印象中,徐家汇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是沪上最具人气的商业中心之一。但并非所有人都知晓,四百多年来,在中西文化交融并进而形成海派文化的过程中,徐家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与有着“徐上海”之称的徐光启渊源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光启雕像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徐光启,明代爱国科学家,也是最早将中国与世界联结在一起的人,被誉为“中西会通第一人”。1562年,他出生于上海县,1604年中进士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入朝参政,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徐家汇的形成可追溯至这一时期。1607年,徐光启的父亲离世,他回到家中守孝三年,此期间在徐家汇西面建了一所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与世长辞。八年后,其灵柩被运回上海,安葬于农庄别业。徐氏后人长期在此地居住繁衍,又有三条河流在此交汇,于是名曰“徐家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土山湾画馆绘制的徐光启像。徐汇文旅 图

学界将徐光启视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认为,徐光启一生学贯中西,掌握了大量西方科学知识,在农业、数学、天文历算、军事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徐家汇 ,徐光启纪念馆内,伫立着徐光启的石像,游客在馆内观光。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在徐家汇光启公园内,徐光启墓前石坊正中题曰:“文武元勋”,两边对联是: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这副对联对徐光启一生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步入徐光启纪念馆,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徐光启撰写的《勾股义》、编著的《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十七世纪的圆规、望远镜等;庭院中央是一座勾股定理演示装置;一器一物,无不闪耀着科学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徐家汇 ,徐光启纪念馆内,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徐家汇 ,徐光启纪念馆内,17世纪的圆规和望远镜复制品。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欲求超胜,必须汇通,汇通之前,必须翻译。”四百多年前,徐光启便指出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想超过别人,数学、物理乃至所有的学问想要做得比别人好,必须先要翻译,要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做什么。

徐家汇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说,几百年前出现在上海的文化开放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对话,正是成就海派文化的重要因素。在这场文化对话中,徐光启等代表人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数百年来,上海闪耀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光芒。徐光启身上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6年,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在徐家汇创办。徐汇文旅 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0年,位于徐家汇的徐汇公学。徐汇文旅 图

曾经,徐家汇地区建立了上海和中国第一所西式中等教育学校——徐汇公学;第一座西式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第一座博物馆——震旦博物院;第一座天文台——徐家汇天文台;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

而今,上海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产大飞机C919似飞龙冲天,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如游龙入海,全国首个AI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发展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正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动力……

此刻置身于徐家汇,不仅能感受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还能体会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丰富厚重。在这里,文明交融之光,照耀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寰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