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大门也被列强用大炮打开,腐朽的封建朝廷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不惜做出卖国行径,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很多重要港口城市都成为他国租地。
1842年清廷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中国人必须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这五座重要城市作为中英通商口岸。除此之外,英国人有权利在这些口岸投资设厂,这样一来畸形的资本发展便在上述城市中诞生。
上海如今已经是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早在民国时全国人都已经知道大上海的名号,事实上,清朝末年时的上海仅仅是个小县城,这座城市真正的高速发展时期并不是民国,而是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
太平天国运动于道光末年爆发,天王洪秀全在广西起义,一路征伐,大有席卷全国之势。截止到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太平军距离上海不过几百公里。受太平天国教义影响,部分上海人在上海响应起义,上海动乱。当地的富人迫于压力,逃亡到租借一带。
1853年12月,清军为避免民间小刀会闹事,让小刀会成员无处蹲形,将上海东门一带的民房全部烧毁,很快另一批上海的上层阶级也转移到租借。租借人数的猛增大大刺激了当地经济,生活在租借里的人们开始做起了各种各样的生意,同时外国领事馆也陆续向人们收税,租借成为上海新的经济中心。
1860年,太平军着手进攻上海,值得一提的是,这并未对上海经济有所影响。太平军和朝廷打仗需要军饷,而军饷钱又只能通过与洋人做生意赚得。因此在上海一带太平军控制范围内来往的洋船只要交了钱,一路都会畅通无阻。
太平军讨伐上海后逐渐转变战略方针,在江浙一带趋向防守。而清廷的淮军也在南方不停的进攻太平军占领区,这使得江浙一带的百姓愿意颠沛流离大老远跑到上海租界生活,有钱人热衷在租界搞产业,穷人也乐意在上海做活。总而言之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回南方。
外来人口的涌入在客观上推动了上海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演变,上海也就有了经济大头的基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海能有大规模的经济体量,靠的也是它得天独厚的沿海条件。到了今天,自然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