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奢侈品,在龙鳞装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中国人的审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就连奢侈品都做到了“遥遥领先”,比如云锦、青花瓷、云子、铜烟灰墨等,随便拿出来一样都是大雅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顶级奢侈品在龙鳞装面前依旧不够看!

如今能够制作龙鳞装的人全世界范围有且只有一人,而且他做出的龙鳞装要比古代工匠所做的还要精湛,用巧夺天工来形容都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又是如何在龙鳞装失传的情况下,还能将它完美复原并且改进的呢?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 【百度百科】【济南日报】【界面新闻】(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弃铁饭碗,创造不可能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张晓栋,他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从出生以来就按部就班,唯一不同的就是比较喜欢读书而已。

在2008年,27岁的张晓栋读到了一本叫做《古籍版本鉴定丛谈》的书,那是他第一次得知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龙鳞装的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上形容使用龙鳞装的书籍在翻开的时候如同龙鳞飞舞,哪怕没有插画也能做到图文相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本2.5维书籍。

但遗憾的是这种书籍的制作方法并没有被传承下来,因为龙鳞装书这件事本身很吃力不讨好,工艺复杂且繁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龙鳞装书的制作成本实在是太高,对于工匠的技术和纸张的质地有着极高的要求,这种装书方式一般只针对古代皇帝,就连一些皇亲国戚都无福享用。

更别说流传在民间,压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就连唐朝圣僧唐三藏也只能用简化版的“蝴蝶装”,可见龙鳞装的稀有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常人看到这些顶多就是当成一个冷知识而已,但张晓栋不一样,他仅仅是凭借文字就想象到了龙鳞装带给人的震撼。

从那一刻起张晓栋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转动了,他打算放弃自己的铁饭碗,专心研究龙鳞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达到最完美的效果,他不惜潜心研究了13年,龙鳞装终于被他给复原出来了。

他制作的《32纂金刚经》摊开长达八米,每一页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每一页之间又彼此关联,就像是一部会动的画作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到微风或者是被人轻轻拨弄的时候,美得让人感觉不真实,仿佛这真的是一条蜿蜒在桌面上的真龙,让人看得叹为观止!

从未想过有一天平平无奇的书籍还能变得如此立体,哪怕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感到震撼,难以想象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是那本《红楼梦》就分成了8个部分,每个部分50斤,每翻一页都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将文字和图画结合得恰到好处,所谓身临其境不过如此。

这种感觉绝对不是传统图书上面的插画可以比拟的,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视觉上的观感差距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张晓栋还别出心裁不仅装书,还对一些传统的画作进行了创新,将古画用龙鳞装的方式打开,给人带来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明明只是一个一本书的厚度,但在展开之后就是一幅“千里江山图”,这样的场景怎么会不让人激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张晓栋还再次创新,将画作给升级到2.5维,龙鳞收起的时候就是一些碎纸条,但龙鳞翘起的时候又成了一幅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那幅佛像画,看起来栩栩如生,虽说不及亲眼所见实物来得真实,但也足够让人啧啧称奇。

因为他对龙鳞装的杰出贡献,他被国家指定为唯一的龙鳞装非遗传人,先后获得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还因此被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邀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他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叫作“中国之美”,不少老外都在他的作品面前流连忘返,忍不住拍照留念。

他们直言不讳地说:“虽然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但这种工艺技术,和无可复制的图案就值得我们欣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不少人都觉得张晓栋真是一个天才,让古老的技艺再次“活”了过来,但事实上张晓栋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他比大多数人更加努力而已!

绝非天才,只是努力

“天才”一称对于张晓栋来说只是一种自谦的说辞而已,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为了复刻龙鳞装到底付出了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龙鳞装这种装书工艺并不是很难,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就可以复制出一个差不多作品,但张晓栋偏偏要给自己找苦吃。

他觉得过去的龙鳞装固然精美,但明显不够完善,他不仅要将龙鳞装复刻出来,而且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龙鳞装进行改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张晓栋为此翻阅了大量的书籍,不断地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整合总结,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复刻。

这对于张晓栋来说只是成功的一小步,因为他没有师父教导,想要独立去改善龙鳞装还是非常困难的,他只能去请教一些书籍装订的老前辈,从他们那里获取灵感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时的张晓栋没有什么名气,为了能够得到那些老前辈的指点,他每一次唐突的打扰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

好在学术界前辈并没有藏私,他们在知道张晓栋想要重现龙鳞装的辉煌时,每一个都是倾囊所授,将自己的见解一股脑地说给张晓栋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晓栋在这一阶段学习到了不少他从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并且在专业能力上快速精进,也许这就是“得道者多助”的真实写照。

但学习再多都只是一些理论,毕竟谁都没有去想过做龙鳞装,只能提一些建设性意见而已,具体的实操还是需要张晓栋亲自去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这件事儿他打磨了13年,从选纸再到剪裁、装订基本上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慢慢弄出来的,其中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张晓栋唯一的成功秘诀就是——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

为了找到最合适做龙鳞装的纸张,张晓栋几乎走遍了生产纸张的地方,从这些样纸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终才确定到底用哪一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他觉得某种纸张没有问题,可以制作龙鳞装,但结果确实恰恰相反,跟他的预期大相径庭。

如果是仅仅用一张或者十几张就能测试出来还好,可倒霉的时候他往往是装订成册之后才发现整体不平整或者是某些地方看起来不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找到合适的纸张前,张晓栋走了很多的弯路,但你能想到这还只是他在做龙鳞装中的一小部分曲折。

因为龙鳞装不仅对于纸张的要求高,而且还对工匠的技术要求也很严苛,有了合适的纸张并不是万事大吉,在制作龙鳞装的时候还要时刻保持谨慎,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从头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过程有多折磨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要不是张晓栋本身就是一个耐得住性子的人,恐怕他早就宣告失败了。

但不管龙鳞装再精美,它的商业价值始终有限,所以张晓栋为了省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馒头就着咸菜咽下,这样的日子他自己都不知道过了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承认,张晓栋是笨拙的,他并不聪明,但他愿意为了一件事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时间,这才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张晓栋穿着风衣走在夕阳下时,他的长长的背影显得很是落寞,但又如同一个浪漫的诗人一样,坚守着自己的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社会太浮躁,缺少的就是像张晓栋这样的“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济南日报】【界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