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谓曹操是奸雄,这只不过是古往今来政治家们的共同品格而已。以一人之力驾驭天下万众,没有权谋,或者说是奸诈是不行的。而曹操就是靠着奸诈和个人雄才,完成了开创三分天下其二的魏国基业。

在当时,曹操的势力既然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可他为何终其一生也没有称帝呢?这个问题使历史疑惑了上千年,它的谜底到底是什么呢?

01、曹操未称帝的第一原因:他是个好父亲,希望登上宝座的是自己后代。

01、曹操未称帝的第一原因:他是个好父亲,希望登上宝座的是自己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康元年正月,曹操带着没有统一全国的遗恨病死许昌,他的长子曹丕袭爵魏王。冬十月,魏王曹丕胁迫献帝禅位,终于灭汉自立,做了魏国皇帝。

曹操生前就曾有人劝他废掉汉皇称帝。他的部下陈群、桓阶对他说:“殿下应该顺应天命,如今你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但仍然在臣服于汉朝。百姓们对您寄予厚望,都对现状感到不满和叹息,所以你不该再有所退让了。”

大将夏侯惇也说:“天下人都清楚汉朝的国运已经走到尽头,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自古以来,能够消除民众的祸害,得到百姓拥护的人,便是民心所向的领袖。如今殿下您从军征战三十余年,功勋与德行都深深烙印在百姓心中,成为天下人心中所依归的领袖。顺应天命,符合民心,您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曹操对臣下的劝进不为所动,仍然奉汉献帝为天子。他之所以这样,自有深意存焉。他曾在《自明本志令》中说:“假使国家没有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或许有人看到我强盛,又加上我本性不信奉天命这类事,恐怕会私下里议论,说我有不臣之心,胡乱猜测我的意图,这让我每每感到心中不安。”

他举了齐桓晋文以大事小,侍奉周室,及乐毅不灭燕国后嗣,蒙恬自杀不反胡亥的例子,说明他并无背叛汉室之心。

至于有人要他放弃兵权,他指出:“我若轻易放弃我所统领的军队,将其归还给朝廷,自己则退回到武平侯的封地,这实在是不可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确实担心一旦离开军队,就会遭遇不测之祸。既是为了子孙后代考虑,也是为了避免一旦我失败,国家将陷入倾覆的危险之中。因此,我不能因为追求虚名而将自己置于实际的灾祸之中,这是我不能做的。”

既不肯称帝,又不肯离位,只以掌握实权为满足,难道曹操真的是要做汉室忠臣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然,曹操只是觉得时机未到。此时,曹操最为担心的是中国还存在着两大势力与之抗衡。这便是孙权和刘备。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有江东。刘备趁曹操与袁绍作战之机,南附刘表。经过赤壁一场大战,曹操惨败而归,孙权巩固了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蜀地,三足鼎立之势已成。如果此时曹操称帝,必将失去“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使孙刘两家得到口实。正是因为汉朝天子的存在,孙刘才没有自立为帝。如果废掉汉献帝,无疑是授人把柄,促成两家的称帝。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曹操就不能以汉天子的名 义讨伐孙刘,而是变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了。很明显,如此的政治形势,必然不利于曹操统一天下的计划。因此,当夏侯惇明白了他的用意请他在消灭刘备之后废汉,他便默许了。

曹操果然具有政治家的远见,他以为“施于存政,是亦为政”,只要掌握实权,皇帝的称号并无更大的吸引力。如果果真天命在自己,他宁愿仿效周朝的实际开国者周文王,尽管登上宝座的是自己的后代,但完成帝业的任务由自己承担。

02、曹操未称帝的第二个原因:他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有文人的道德洁癖。

02、曹操未称帝的第二个原因:他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有文人的道德洁癖。

曹操终生未称帝的第二原因,还需要从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篇章之一的建安文学来分析:

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位君王能使自己的功业与文学创作同时垂名千古如曹操一样。当然,帝王之中舞文弄墨者不在少数,诸如唐后主、宋徽宗等人,文学史上自然也要讲到。但唐后主的亡国之叹,宋徽宗的虏囚之痛,远非曹操敌手。以帝王之雄,表现纵横天下的气派,抒写波澜起伏之人生,助成一代文学生长,舍曹操还有谁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在其一生戎马生涯中,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他的诗雄浑奔放,气度非凡。假如我们仔细体会,会发现曹操的文学创作与他的政治活动关系至深。

在曹操的作品中蕴涵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一种是对建立不世功勋的追求, 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的豪迈气概,也是动乱年代有为之士渴望建功立业的真实写照。另一种情绪,是对人生无常,生死相继的感叹。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样二种不同的情绪往往集于同一诗中,相得益彰。 这样双重情绪构成了曹操诗歌总体特征,也成为建安风骨的重要内涵。

分析建安文学形成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谈及这一时代思想史演变的特点。东汉之后儒家 思想日渐式微,佛教东渐,老庄思想抬头,这一切都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战争的频仍,血与火的洗礼,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谓人的觉醒,是指个体生命的肯定和对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既然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就要努力使短暂的人世发出光彩。像曹操这样的经世之才,必然不满足于庸碌一生,他一定要在人生旅途中开辟属于自己也属于后代的不朽事业。这样的思想,反映到文学创作之中,就是超越古人的深沉和气势,也就是一种风骨。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风骨,让曹操有了文人的道德洁癖,他更乐意去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而不愿意在史书上留下“窃国”“奸臣”等骂名。

03、曹操未称帝的第三个原因: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

03、曹操未称帝的第三个原因: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臣,他20来岁就追随曹操,两人出生入死长达20多年,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每到关键时刻,都是他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克敌制胜,一直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彧对曹操寄予了厚望,被称为“王佐之才”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辅佐曹操这样的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 他坚信曹操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理想。

但是,荀彧的这个愿望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以延续大汉王朝为前提。他一直以为曹操与他志同道合,但人是会变的,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权力的欲望。

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他决心要封魏公,建立魏国的时候,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立刻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曹操和汉献帝以及他本人的关系,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当然,这一切荀彧是不能接受的,他不得不面临自己命运和道路的选择。在发现曹操不是他能寄予理想和厚望的人后,他也有过思索,究竟谁才是匡扶汉室的英主。

难道是刘备吗?但荀彧这时候还能投奔刘备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那荀彧这时候只能帮着曹操继续建功立业了吗?但是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理想的对立面。

这时的荀彧矛盾至极,他不能背叛曹操,因为后果是糟糕的;但又不能不背叛曹操,因为背叛自己的理想是最痛苦的煎熬。荀彧进退两难了,他抑郁了,他的结局似乎只有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上,关于荀彧的死,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之谜,有的说他是自杀的,有的说他是抱憾而终的。但根据《魏氏春秋》《后汉书》记载:“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服毒自尽,终年五十岁。”

不管荀彧是忧郁而死,还是自杀而死,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对于他这样有理想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理想的破灭,更令人痛苦的了。

但根据史册记载的,曹操送了一个空的食盒给荀彧,就是让他自杀吗?其实,“空的食盒”,也可以理解为“不发表反对意见”“闭上嘴巴别说”。

但是,荀彧如此智慧的人,真的就看不懂曹操的深意吗?他们有着20多年的交情啊。他为何拿到这个空盒子后,就立即选择了死呢?

根据荀彧的性格,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用自己的死来告诉曹操,我绝不赞成你建立魏国,我反对你自封魏王。

荀彧服毒自尽后,曹操悲恸不已,他或许是为失去了一个谋臣而心疼吧,但更有可能他是因和荀彧从志同道合,最终走向了分道扬镳而悲伤。

所以,曹操终生未称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至死都无法忘记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吧!荀彧的在天之灵在看着他,他也不能不克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