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有着历史上少有的特殊性,这个时代是华夏民族从古代封建社会,向着现代文明快速转化的一个时代,而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身处其中的社会各个阶层,几乎都要在短时间内,都必须用习惯了的古代思维模式,去迅速接受新的事物,而在这种“新老思想,新旧理念”的巨大碰撞下,民国时代便出现了很多“既有传统思维,又有新时代特点”,宛若那种“新旧思维习惯”融合下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民国时代特有的一个人群“军阀”们,他们有些坏事做尽,互相争夺土地,殃及百姓,不可原谅。但他们在互相争斗的同时,身上也发生过一些“共同点”,这让我们不少人琢磨不透,那就是:军阀互斗,但不会对战败方赶尽杀绝,只要败方“通电下野”,便无杀身之祸。

了解近代民国史的人们,或者是喜欢看一些民国题材影视剧的朋友们,或许对“通电全国”这四个字一点都不陌生。这是民国时代军阀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而这个词汇的出现,其实也源自于“封建王朝与现代社会的一次碰撞”。因为在古代封建王朝,通常朝廷要是出个通告,或者颁布什么政策,往往会用“昭告天下”来表达。而那时候,由于信息原因,“昭告天下”的榜文,似乎成了官方媒体传递信息给百姓们,最权威的一种方式。

因此,久而久之,“昭告天下”也成了朝廷发布信息,约定俗成使用的一个词汇。随着时代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而电报、报刊、媒体这种更便捷,速度更快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晚清时期也开始传入大清帝国。也是在那时候,古老的清政府,在某些官方信息传播方面,开始使用“电报”。并且在晚清最后那几年,在广州,上海等地,民间报刊也开始陆续出现。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犹如一柄利剑,瞬间划破了历史的天空。在封建清帝国被推翻后,西方一些现代科技产品开始迅速涌入中国,当时除了军阀们热衷的现代化枪炮武器之外,电报,报刊,汽车,火车等事关军事和民生的东西,也都开始快速在我国发展。尤其是用无线电传递信息的电报系统,以最快的速度,让我国各大城市实现了信息串联。

当时那种混乱局势下,最多使用电报的,往往就是军政各界的领导们,尤其是军阀们,似乎电报成了他们打仗,以及快速发布消息的第一选择。于是那些大军阀们,往往发布各种政令时,便会时常使用电报结合报刊的方式。

尽管有新事物出现,而且军阀们也都用上了电报,和报刊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民国最初的北洋军阀们,其实都是生于封建晚清时代,他们思想深处,几乎都会受到封建文化影响。所以在发布重要消息的时候,也不免会受到古代“昭告天下”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昭告天下”这个词汇,往往只是帝王才配使用,具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在民国新社会,用“昭告天下”明显不合适,于是军阀们就在结合古代传统文化,及当时现代新文化下,发明了一个词“通电全国”。从字面意思来看,确实当时这个词,很新颖,并且也十分贴切“电报,报刊”这种新事物。所以这个词最先就在那些“军阀及民国政府”等重要通告中广泛使用开来。

慢慢的,在民国时代凡是官方发布的重大消息就开始用“通电全国”来表述。再到后来,甚至一些小军阀被打倒,或者大军阀下野,也都习惯性地发表一则“通电全国”的公告,这仿佛也成了民国军阀之间约定俗成的一种发表信息形式。

民国大时代背景下,军阀之间爆发的持续了十几年的战争,虽然放到漫长的华夏战争史上,显得有点短暂,但要从战争激烈及规模程度,或许丝毫不逊色于古代著名的“三国或春秋战国”时代。并且以热兵器为主导的民国大混战战争,其惨烈程度和混乱规模,甚至比三国和战国时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就是在这等令人震惊的战争时代中,现在的人们却发现了一个十分疑惑的问题,那便是“获胜的军阀,从来不会对战败的大军阀下死手”。明明那些军阀前脚在战场上厮杀得不可开交,但转过身来,只要有一方战败,并且“通电全国”下野后,基本就会“性命无忧”。这种事情,几乎在每一位北洋军阀大佬身上都发生过,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早期军阀混战时,同为出身北洋系袁世凯手下的两员大将冯国璋和段祺瑞。他俩后来为了争夺民国最高统治权和话语权,也为了争夺地盘,曾发生过著名的“府院之争”,两人明争暗斗已久,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最后段祺瑞获得了奉系支持,斗倒了冯国璋。冯国璋倒台,失去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大部分权力,最后归隐天津,并且还做起了生意,从此很少触碰军队及地盘等权力。而当时作为获胜一方的段祺瑞,不仅没有杀害冯国璋,反而在冯国璋做生意,开工厂等等事情上,也从不为难。

段祺瑞斗倒了直系元老冯国璋,直系一直为此耿耿于怀,直系军阀吴佩孚崛起之后,这两股军阀派系已经矛盾尽显。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俨然不复当年之勇,后来皖系战败,他不得不选择下野。

段祺瑞下野后,当年三年的平民,吴佩孚也很默契地在这期间没有向他举起屠刀。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再次被冯玉祥请上了台,之后又被驱逐,他再次通电下野,这次过后,冯玉祥也没为难他,反而是让段祺瑞顺利的安度晚年,最终自然死亡。

当年冯国璋被段祺瑞打败后,皖系成了势力最强的大军阀。但直系作为盘踞在京城周围的军阀派系,却没有因为冯国璋的失败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那时候,直系阵营中另一位实力派人物站了出来,并且重新收拾集结起直系势力,开始跟段祺瑞以及张作霖等人抗衡,而这个人就是民国史上著名的军阀曹锟。

张作霖一直瞧不上曹锟这个人,而段祺瑞同样也看不上曹锟。当曹锟成为直系首领上台后,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先发难,至此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或许是因为准备不充分,也或者是实力不济,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张作霖失败而告终,在死伤了几万兵马后,张作霖退回到关外。吃了败仗的张作霖自此对曹锟咬牙启齿,时常在公开场合表示总有一天要把曹锟打到“地缝”里去。

几年后,张作霖卷土重来,双方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直奉大战”。这一次,因为冯玉祥的倒戈,奉军大败。曹锟最后灰溜溜地离开北京跑到了河北老家,随后“通电全国”正式下野,退出了历史舞台。

曹锟下野后,张作霖和其他与曹锟有仇的军阀并没有清算曹锟,张作霖更是嘱咐手下,不许碰曹锟的私产,以及家人。往后的岁月中,没了军权和地盘的曹锟,靠着当年积累起来的财富,过了几年逍遥快活的日子后寿终正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看出,不论是冯国璋,段祺瑞,还是曹锟,张作霖,他们彼此之间都曾在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但你争我斗结束后,都没有对对手进行反攻倒算,反而都会给对方留有生路。细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或许他们对战争也有不确定性,谁能保证今日的阶下之囚,他日不是自己呢?放过他人也算是放过自己吧。

另一方面无疑也是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毕竟在中国文化里有“杀人不过头点地”的一种思想境界。对于那些大军阀而言,看重的是枪杆子和地盘,只要对方没有了军事威胁,那也没必要赶尽杀绝,留一条生路,反而在舆论方面有利。

所以,军阀的人情观并不代表他们的价值观有多正确,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为自己考虑的自私行为。

除了“万事留一线”之外,民国的军阀,很大部分人顾及底线:那就是绝不当汉奸国贼。客观上来说,这很大程度受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影响,以及被时局舆论影响的名誉选择,最后还有作为民国“恶人”的他们心中所剩无几的良知吧。

碍于时代原因,民国成长起来的军阀,大多出生在晚清时期,他们不仅参与了早期的军阀混战,还有部分在晚年时期,遇上了日本侵华。

1931年,当日本人占领东北后,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民国老牌大军阀,便成了日本人最关注的一个群体。

在此前,张作霖与日本人的矛盾也是众所周知的事,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到他被阴谋炸死之前,张作霖发出严禁日本人租借中国土地的行文多达40几号,因为张作霖的强硬态度,日本人虽然屡次向民间尝试租地,却无一人敢应,“二十一条”如同废纸。

据大元帅府的电报处处长周大文回忆说:1928年5月一天,日本驻华公使来见大帅,大帅不想见,只将其晾着,自己却在另间屋里大骂“我虽名声不好,但也不想做国贼让后辈跟着挨骂,想让我跟他们合作,M个巴子的,做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的最开始,找的是在北洋军阀中最具威望的段祺瑞,段祺瑞此时已经下野,居住在天津,成了一个佛学徒。段其瑞此人具有争议,曾经作为一个“三造共和”的民国总理,却在执政期间,因为借款,将东北许多土地的开发权都抵押给了日本人,使日本人逐步渗透东北。从曾经作为上来看,段祺瑞的确有亲日行为。

日本人找到下野后的段祺瑞,许诺其“总统”之位,段祺瑞严词拒绝,连夜逃离天津,脱离了日本人的势力范围,其后在《申报》上表明态度:“全国积极备战,合力应付,则虽有十个日本,何足畏哉?”姑且算是守住了最后的底线。

华北沦陷后,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就多次拜访过孙传芳,要求其为皇军效力。孙传芳为了摆脱纠缠,竟入了寺庙当了和尚,并说不再管红尘之事。在这之前有人劝他:你放下一切,就不怕旧日仇家吗?孙传芳回答:宁死同胞之手,不做国贼奸人!

吴佩孚在流落四川时,日本特务头子荒木代表日本欲送他"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以助他东山再起,并请他做“华北王”自治,吴佩孚拒而不受,并愤然作色道:“自治者,自乱也。”汪精卫投靠日本人后,派人去说服吴佩孚,没料到吴佩孚一拍桌子大骂道:“谁跟汪精卫合作,这人必定下贱!”

吴佩孚此举惹恼了日本人,后来在吴佩孚治疗牙疼的时候,日本人买通了牙科医生,趁机谋害了吴佩孚。

除了以上在历史上的名声还算比较好的军阀外,就连名声很臭的曹锟也没想过当卖国贼。

日本人占据华北后找上了曹锟,曹锟说:我余生只想跟夫人吃斋喝粥,不想做其他的事。日本人碰壁后,先后派曹锟曾经的两个部下前来劝说,前一个部下被关在了门外,后一个部下直接被撵出了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这些军阀,有些毁誉参半,有些恶名昭昭。不当卖国贼虽是他们最后的底线,但也掩盖不了军阀的本质。我们只能让历史去评价他们,却无法替历史原谅他们。

总的来说,民国军阀,或许从表面上来看,他们确实留有"人情"味,但这是在对等地位的情况下,而且也是自私行为的一种体现,也是策略的体现。换句话说,对待百姓,他们可有人情?本质上,他们是军阀,是封建残余。军阀混战无义战,对他们大部分来说,利益才是他们所追求的。至于不勾结外人虽谈不上气节,但好在守着最后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