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你和你身边的人好像住院的越来越多了?一些原来拿点药就可以走的病,现在感觉动不动就让你住院,说是稳妥和保险起见。在这样的改变之下,我国一项指标再次遥遥领先:我国的住院率已经突破了20%,远远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攀升。

要知道,很多国家的住院率平均在12%-15%左右,而中国已经超过20%,有些地方甚至达到30%!这么高的住院率,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是真正需要这么多治疗,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在推波助澜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这个问题说明白。其实核心就两个字: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住院率高客观原因责任很少

开篇还是说下最不值得一提的客观原因,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越来越多,慢性病患者增多,住院需求也自然增加。像脑梗、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疾病,都是需要长期治疗和观察的,有时候一住就是好几天,这也是住院率上升的一部分原因。

但这带来的变化其实根本没有太多,不可能让住院率从12%飙升到20%,甚至个别地区到了30%,实际上,很多我们身边的人,明明没那么严重的病,也会被要求住院呢?这里面就涉及到利益的博弈,尤其是医院和医保之间的“游戏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和医保的“战友”关系

我们都知道,看病贵、住院贵,这是很多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医保的存在,正好帮助大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但是,医保的钱也不是无限的,而是一个大“池子”,全国的参保人都在这个池子里按需取钱。医院靠医保报销赚钱,医保则希望控制花费,少报销一些。

于是,双方就进入了一种“博弈”状态。医院和医保根本就是一个你多拿我就少了,你少拿我就赚了的关系,医保想尽办法多收钱少支出,而医院则是想尽办法从每个病人身上多拿医保的钱来让自己盈利。对此医院想到的办法就是多次住院,尽量住院。

为什么要让病人多次住院?

为什么医院会让病人多次住院,而不是一次住完?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国家实行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尤其是DRG(按疾病诊断相关组)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简单来说,以前医保是按照住院的天数和每个项目的费用进行报销的,也就是住得越久、做的检查和治疗越多,医院拿到的钱越多。这样容易导致医院“多开检查、多治多收”,病人住得越久,医院赚得越多。所以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病人也觉得医院乱收钱,医保也觉得钱都被医院拿走了,于是进行了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防止这种滥用医保的行为,国家引入了DRG和DIP改革。这些改革的本质是,不再按照住院天数和每个项目的费用报销,而是按照“病种”给医院一笔固定的钱。比如说,你得了肺炎,医保局会给医院固定的一笔钱,无论你在医院住几天、做多少检查,医院拿到的都是这笔钱,不能再多要了。医保的想法是,我这个病最多给你1000元,你要是乱开检查,乱开药,那多的钱你医院就要自己付了,肯定就亏本了,于是为了不亏本,医院就会尽可能的少开药,开便宜药,治好就行,医院花的越少,赚的钱就越多。这样不就治理了乱开检查乱开药的情况了吗?

表面上看,这样的改革是可以节约医保资金、控制医院乱收费,但问题来了——医院他很聪明啊,他发现了新的发财道路,医院发现,既然每次住院的钱是固定的,那我就把这一次住院“分解”成多次住院!比如一个肺炎病人,本来住一次院就能完全治好,但医院会让他先住一次,然后建议回家休养几天,再回来住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每次住院,医院都可以按固定的病种标准报销一笔钱。这样一来,虽然单次住院的费用是控制住了,但通过多次住院,医院实际上拿到的总钱数是增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更通俗的比喻——就像你去修车,原本一次修好就可以,成本是400元钱,保险给修车厂赔500块钱,这样修车厂就赚100元。但是修车厂为了多赚点钱,先修了一半,让你开回去开几天,过一周再来修另外一半,最终成本还是400,但是报了两次保险,保险公司给了修车厂1000元,这就是“分解住院”的逻辑,病人被多次入院,医院每次都能从医保拿到报销,合起来拿的钱就比一次性住院多。

按病种付费的初衷是为了控制医疗费用,避免医院乱开检查、乱治病。但现实中,医院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多次住院来绕开这个“固定费用”的限制。虽然每次住院的费用下降了,但病人被迫住了更多次院,总费用反而上升了。这就造成了医保改革的“副作用”——医院为了拿到更多的钱,反而让住院率不断攀升。

当然有人就会说了,这样折腾,病人也不愿意啊,本来一次可以治好,我现在要住院几次,本来可以不住院,我现在就要住院,病人难道不反对吗?这里的问题就来了,在这个问题上,病人的利益和医院的利益是统一的。

小病大治,多住院,病人医院都喜欢

(1)住院报销比例高,病人觉得“划算”:在很多地方,住院的医保报销比例要比门诊高。也就是说,病人住院的话,自己花的钱少,医保承担的比例高。而如果只是去门诊看病,报销比例低,甚至有的地方门诊还不能报销。所以,从病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住院可以报销大部分费用,那他们反而更愿意住院,觉得这样“划算”。

打个比方,就像你去餐馆吃饭,发现点套餐能打8折,单点却没有优惠,你自然就会觉得点套餐“更划算”。同样,住院报销比例高,病人就会倾向于选择住院,即使这本来不一定是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医院的建议让病人更容易接受住院:因为前面说的利益问题,所以很多医院的医生往往会建议病人住院。病人听了医生的话,出于对健康的担忧,当然不敢轻易拒绝。如果医生告诉你:“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住院观察几天吧。”大部分人都会听从医生的建议,觉得住院更“稳妥”。实际上,这背后也有医院自己的考虑,病人住院,医院就能从医保拿到更多报销。

(3)医保规则有漏洞,小病住院也能报销:有些地区的医保政策设置有漏洞,导致小病住院反而更有利。比如,门诊的一些慢性病或小病,可能要自费,或者报销比例低。而一旦住院,病人就可以享受更高比例的报销,这让一些原本只需要在门诊治疗的小病,最终也通过住院来解决。病人自己花的钱少,自然就不反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的客观,花了钱就得赚回来

我们再来说说床位的问题。为什么医院床位越多,住院率就越高?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经济学原理,叫“罗默法则”,简单来说就是:医院的床位只要建起来了,就一定会被用满

举个例子,想象你开了一家餐馆,本来你有10张桌子,客流量刚刚好。但是,某天你决定扩建,增加到30张桌子。为了不浪费这些新增的桌子,你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吸引顾客,不管是打折促销还是推出新的菜品,目的就是让这些桌子不空着。医院也是一样,一旦床位扩建好了,医院肯定会想办法让这些床位“满负荷运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几年,很多地方大力扩建医院,新增了大量的床位。医院有了这么多床位,如果不住满,那就是亏钱了。因此,医院就会想方设法增加住院率,比如让病人多住几次院,或者通过“小病大治”让病人住院。这样一来,住院率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总结一下

我国住院率的快速上升,背后其实是医保、医院和患者之间的一场“博弈”。医院为了增加收入,会想办法让病人多次住院;医保为了控制费用,推行了按病种付费的改革,结果反而刺激了住院率的上升;病人为了获得更高比例的报销,倾向于住院而不是门诊治疗。

所以,我国的住院率的上升并不完全是因为人们的健康状况恶化,更多的是由于政策、制度设计和医院的利益推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医保支付方式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要加强医院管理,防止“小病大治”和多次住院等现象的蔓延。最终目标是让真正需要住院的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同时不让不必要的住院行为浪费公共资源。#我国住院率突破20%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