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个不孝子还有脸出现?”老母亲根本没有想到“失踪”几十年的儿子竟然回来了!
他隐姓埋名30年,连家人都误以为他是个“不孝子”,但谁能想到这个在家乡人眼中“不孝”的儿子,竟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为国家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其实小时候的黄旭华梦想很简单——跟父母一样,做个救死扶伤的医生。
但抗日战争爆发,家乡被日军轰炸,学校被迫停课,他和家人不得不四处逃难。
流亡生活让年少的黄旭华深感国家的脆弱,“为什么我们只能逃?”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也让他下定决心,科学才能救国。
1945年,黄旭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他不再想做医生,而是希望通过学习造船,帮助国家抵御外敌。
在大学里,他加入了进步组织“山茶社”,积极参加各种反对国民党的活动,逐渐对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产生了兴趣。
有一次,一位同学问他:“你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吗?”黄旭华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愿意!”
从那时起,他的理想不再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1958年,黄旭华被调到北京参与了一个绝对机密的国家项目——中国的核潜艇研制。
当时中国的核潜艇技术几乎从零开始,外界的技术封锁让他们无法获取任何帮助。
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只能依靠自己,边学习边研究,许多数据甚至是用算盘和计算尺一点点推算出来的。
那时,毛主席一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成了他们心中的信念支柱。
为了这项关系国家命运的事业,黄旭华从此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了联系。
30年里,他没有回家一次,连父亲去世的消息也是通过同事间接得知的。
当时他内心极为痛苦,但他明白核潜艇的成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他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耽误大局。
那个年代条件极其艰苦,黄旭华和所有科研人员每天吃的是粗糙的高粱米,蔬菜和肉类极为稀缺,很多人长期营养不良。
冬天,工厂里没有取暖设施,风沙肆虐,大家只能靠几层薄衣御寒,晚上加班时,连夜宵都没有。
有一次,一位女同事在中途晕倒,大家劝她回去休息,她却说:“没事,我还能继续工作。”
这样的坚持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成了所有科研人员的常态。
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
1988年,黄旭华终于可以回到家乡探望母亲。母亲见到他,眼里满是疑惑与埋怨:“你这30年都去哪了,为什么连你父亲去世也不回来?”
黄旭华没有多解释,他递给母亲一本《文汇月刊》,文章里写的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故事,虽然没有提到具体名字,但提到了总设计师的妻子李世英。
母亲顿时明白了,原来她的儿子这些年一直在为国家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并不是不孝。
母亲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握住黄旭华的手,声音颤抖:“三哥,你做得对,妈理解你。”
直到2014年,黄旭华的故事才被更多人知道,那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面对众多荣誉,黄旭华始终保持低调,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国家给了我机会,我不过是尽了自己的责任。”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虽已年近百岁高龄,但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他的生命早已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信息来源:石家庄人民政府——2023-05-15《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 只为深潜献宏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