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口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繁荣兴盛的重要指标,在人多地少的古代,每一个人口都是宝贵的资源,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只有人口增多了,税收才能增多,国库才能充盈,对于军队来说,总人口多了,军队总实力才能提升,对于社会来说,只有人口多了,社会才能繁荣,才能足够的人力物力开荒,促进经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王朝最当紧的事务便是促进人口增长,然而对于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古代,一场瘟疫就可能夺走几十万人的生命,再加上各种旱涝灾害,粮食减产乃至绝收,导致人口增长十分困难。瘟疫并非年年有,然而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死亡,却年年都有。粮食一直都是制约古代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温饱问题,也一直都是人类需要解决的头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今这个时代,中国已经基本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高产杂交水稻的面世,还有各种丰富的果蔬、农作物,一到灾年便会饿死人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古人在灾年的时候,能吃的东西很少,中国古代高产还管饱的农作物有限,例如土豆这种管饱还高产的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也不过三百多年,其实早在土豆传入中国之前,就有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传入了中国。

明朝时期,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县,有一个叫陈振龙的读书人,他自幼读书,20岁的时候便考上了秀才,后来考乡试失败,陈振龙便弃儒从商,跟随家族的人一起到吕宋经商。吕宋就是今天的菲律宾,那个时候的海禁还不算太严格,福建等沿海地区到东南亚经商的人很多,15、16世纪,中国与吕宋的交流十分频繁,1570年,仅马尼拉一地即有华侨40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世纪的时候,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吕宋,并且用武力占据了吕宋,还成立了殖民政府,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作物。陈振龙到达吕宋后,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农作物,此物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名为朱薯。读过书的陈振龙,立马便看到了朱薯的种植前景,他开心学习朱薯的种植技术,还购买了一批朱薯准备带回中国种植,然而狡猾的西班牙殖民者保护意识十分强,严禁将朱薯带离出境。

为了将朱薯顺利带回中国,陈振龙想了一个办法,他只取了朱薯的一截藤蔓,然后再用麻绳将藤蔓裹起来,伪装成一截绳子,采用这个办法,陈振龙成功躲过了西班牙人的检查。在海上了漂了七天后,陈振龙成功将朱薯带到了中国,回到家乡后,陈振龙便在院墙下,种植朱薯,并获得了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晚期,中国大地饱受小冰期折磨,各种灾害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万历二十一年,夏,闽中大旱,五谷歉收,又是一年灾年,陈振龙让自己的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并且献出了种植的方法。金学曾命人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番薯大获丰收,经过检验,确定可充饥,随即便在全省推广种植,番薯的种植有效缓解了福建饥荒。

百姓为了感谢他们的功绩,特地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清朝年间,番薯在全国推广,不挑地的番薯在全国各地都获得了丰收,粮食的增加,也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明末人口仅有一亿,而清朝却有四亿多人口。人口的快速增加,自然并非全为番薯之功,但全国百姓受番薯之惠的人不在少数,在清朝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修建“先薯亭”纪念陈振龙的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振龙被称为番薯之父,其实吴川人林怀兰、福州长乐人陈振龙和虎门人陈益均可享此美誉,他们都有将番薯传入中国的功劳,而且互不关联,也都为缓解中国饥荒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名字也都应当被后世之人所熟知。

参考资料:《海外新传》、《金薯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