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港交所设立18A规则以来,第一个反向收购案例诞生。
近日,港股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和生物”)发布公告,宣布将通过合并方式收购亿腾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腾医药”),合并后的新公司名称预计将改为亿腾嘉和,合并后亿腾医药的大股东将会成为新主体的控股股东。
这一操作在港股被称作反向收购,更熟悉的叫法是借壳上市。
当日,嘉和生物以3.1港元/股的价格开盘,涨幅达到87.88%。开盘后股价一度涨至3.25港元/股,涨幅最高近97%。受此消息影响,国庆节后第一天(10月8日)嘉和生物早盘高开超90%。
这个本土biotech企业的大型并购案来得并不意外,当前,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尤其是药企的考核更加苛刻。IPO上市遇冷之后,对于那些尚有商业化产品、没有造血能力的Biotech来说,它们正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与此同时,投资方也面临着巨大的退出压力。而生物药企的并购、借壳上市,也为中国创新药企产业整合转型以及资本退出提供了一个新路径。
01
嘉和生物
反向收购背后,剑指被借壳上市
公告显示,嘉和生物溢价75.71%并购亿腾医药。
根据合并协议,嘉和生物将以合并方式收购亿腾医药,合并后公司名称更改为“Edding Genor Group Holdings Limited”,中文名称改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腾嘉和”)。
在本次交易中,嘉和生物作价1.97亿美元、亿腾医药作价6.77亿美元。嘉和生物采用新发方式向亿腾医药的现有股东发行新股,以收购其在亿腾医药的所有权益。合并完成后,双方股东将会共同持有合并后主体的权益,新公司中原亿腾股东占比77.43%,原嘉和股东占比22.57%,亿腾实际控制人将成为合并公司的控股股东。此外,新公司股东将包括高瓴、淡马锡、奥博资本、红杉资本等医药行业知名投资机构。
此外,公告还显示,“建议合并的代价将透过发行代价股份的方式悉数结算,嘉和生物不会有现金支出”。简言之,这是亿腾医药反向收购了嘉和生物。
据公告,两家公司合并后将完成向biopharma的升级转型。嘉和生物董事预期CDK4/6i商业化在即,且嘉和生物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需要有强大的商业能力来把握一切可能的市场机遇。经评估多家潜在标的公司后,嘉和生物董事会认为亿腾医药符合上述标准,且与亿腾医药进行合并符合嘉和生物及股东的整体利益。
2007年,嘉和生物在上海注册成立,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产品管线涵盖全球前三大肿瘤(乳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以及血液肿瘤。值得注意的是,嘉和生物算是国内第一批创新药公司,时间甚至早于百济、信达等创新药企。
时间来到2013年,这一年,嘉和生物引起沃森的注意。多方资料显示,沃森在投资嘉和生物投资期间,后者的对赌业绩承诺完成率高达120%。但2018年,沃森生物向高瓴转让部分嘉和生物的股权,使高瓴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2020年,当属嘉和生物的高光之年,10月,嘉和生物在港股上市,一度成为Biotech最热的公司。在二级市场,嘉和生物受到狂热追捧,IPO时申请人数近50万,认购倍数达到1247倍,一手中签率仅3%。上市当天,每股24港元,开盘每股29.2港元,大涨21.67%,市值超140亿港元。
然而经历了出道即巅峰的刺激后,此后嘉和生物开始走起下坡路,几乎成为18A Biotech中跌得最惨的选手。到2023年底,这家Biotech的处境十分艰难,截至2023年底,嘉和员工从264人缩减至104人,是上市药企中减员比例最高的一家,比例高达60.61%。据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Q1嘉和各个部门继续裁员,只留少部分员工维持公司运营。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产品创新不足、临床管线推进缓慢,甚至高管战略层面出现问题等。作为大股东,高瓴为试图扭转局面,曾于2022年“牵线”嘉和生物与艾博生物达成合作开发协议,共同开发mRNA产品以及相关药品。但2023年,嘉和生物总收益为零。
资本寒冬下,现金流是Biotech能活下去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嘉和生物旗下的CDK4/6i商业化在即,且已发展到一个重要的阶段。反观亿腾医药,其具备完整的价值链能力、商业化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两者能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嘉和生物和亿腾医药的合并符合嘉和生物及股东的整体利益。
长远来看,嘉和生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02
四次交表失效,
亿腾医药的坎坷上市路
亿腾医药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成立于2001年,亿腾医药专注于抗感染、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三大治疗领域,旗下拥有“稳可信”及“希刻劳”两个持续贡献收入的著名领先抗感染药品。
和其他创新药企不同,亿腾医药是从代理起家的,属于医药领域的CSO公司,即所谓的药品销售外包公司。因此,直到2019年10月之前,“稳可信”及“希刻劳”这两款药品还属于知名公司礼来制药。当时亿腾医药只是礼来这两款药在中国的总代理,2017年1月,该公司才开始在中国推广及销售这两款药品。
其中,稳可信,也就是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这款药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一种强大的耐药菌,多发现于医院的ICU等重症隔离病房,通常与侵入性程序或设备(如手术、静脉导管或人工关节)有关。数据显示,按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计,稳可信在万古霉素药物市场占据市场领导地位,市场份额达62.7%。
凭借着与知名外资医药企业的合作,亿腾医药成长为国内CSO巨头,也因此受到资本的青睐,获得了红杉中国和奥博资本等的投资。
危机发生在国内“两票制”及“营改增”实施后,医药CSO行业受到了打击,亿腾医药被迫转型。亿腾医药,开始瞄准收购。
2019年4月,亿腾医药收购礼来制药的抗生素产品希刻劳(头孢克洛)和稳可信(万古霉素)在中国大陆的权利,以及位于苏州的希刻劳生产工厂,作价7500万美元首付款外加交割完成后3亿美元。亿腾还有其他头孢产品,此次收购为大力扩展抗生素产品线。2020年,亿腾医药向葛兰素史克公司收购了核心呼吸系统产品FPN;此外,亿腾医药还授权引进了Vascepa、Mulpleta及EDP 125三款药物。
凭借着“买买买”,亿腾医药顺利完成了自我转型,且已经实现盈利,其业绩甚至优于港股市场中许多已上市的药企。
然而,亿腾医药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早在2021年4月,亿腾医药就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如今,已先后四次递交招股书,上市依然无果。
或许是,亿腾医药错过了最好的上市时机。如今,资本市场对想要IPO企业的考核更加苛刻,IPO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而借壳上市可以更快地进入资本市场,为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03
“史诗级”并购案
改变中国biotech行业逻辑
如今,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越来越难了。
今年上半年,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提出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其中,关于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证监会表示将进一步从严审核,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就科创属性等逐单听取行业相关部门意见。这意味着,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未来想要在A股上市,难度将进一步升级。
具体到生物医药领域,科创板修改了上市标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改为“8000万以上”;“发明专利5项以上”改为“7项以上”;“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改为“25%”。
除营收业绩之外,销售合规性和创新属性都成为上市审核的重点。很多排队上市的生物药企眼看自身不满足最新的上市标准,主动终止申请诉求。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上市服务信息显示,截至7月2日,沪深北三家交易所今年终止审查的IPO企业达到了309家,包括撤回材料和否决或终止注册的企业,这已经超过去年全年IPO终止数(294家)。
市场对于IPO何时重启、细则如何,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创新药研发本就是“九死一生”,创新药企想要活下去就需要增加募资渠道。但今年的投资人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在看项目时,更加注重已有商业化落地、有营收利润的项目。
据Crunchbase数据,2024Q2国内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同比下降45.11%,其中8月国内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同比下降64.18%,可谓断崖式崩溃,甚至出现中国风投已死的悲观说法。如果二级市场BETA行情维持,港股对Biotech上市的接纳能力将大为增强。眼下,仅靠“PPT就可以造富、圈钱乱象”的野蛮生长时代,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
没有赶上时代列车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也面临着不同的命运。有现金流的企业,勒紧裤腰带,铆足劲加速进行商业化落地;反之,要想活下去,就选择被收购。数据显示,2024年7月,在生物医药领域,1家公司采取IPO形式上市,3家公司SPAC合并上市,3家公司反向并购上市。
IPO上市遇冷之后,生物药企的并购、借壳上市,也为资本退出提供了也是一个不错的路径。其实,在A股和港股市场中,诸如嘉和生物这样的生物药企数量众多,它们正在通过商务拓展(BD)、海内外授权交易等商业手段来获取流动资金。
此次交易之前,嘉和生物的市值已经不足10亿港元,作为第一个放弃独立运营的企业,意味着反向收购在市场上“撕开一道口子”,这是双赢的选择。
反向收购,可以避免传统IPO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通过整合优质资产,企业能够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进入资本市场。或许,中国biotech企业的发展即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