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绝不培养一个中国员工!”说出这话的是一家名叫甲骨文的公司,这家美国软件巨头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叱咤风云30年,如今却吃着中国饭还要砸锅!
要知道甲骨文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公司,更是垄断中国市场30年,俨然一副“数据库之王”的姿态。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巨人最终却面临着被踢出中国市场的尴尬局面,从垄断到衰落,甲骨文的中国之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
“数据库之王”的傲慢与偏见
说起甲骨文在中国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这位白手起家的硅谷传奇人物,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强势的个性,将甲骨文打造成了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1989年甲骨文进入中国市场,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春潮,彼时的中国对先进数据库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甲骨文凭借其技术优势,很快就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从政府部门到大型国企,从新兴互联网公司到金融机构甲骨文的身影无处不在,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章鱼,触角伸向了中国市场的每个角落。
但成功似乎冲昏了埃里森的头脑,他开始表现出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人才的轻视,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居然公开宣称“绝不培养中国员工”。
这句狂妄之词一出立即在中国科技圈引起轩然大波,它不仅伤害了中国员工的感情,更暴露了甲骨文对中国市场的傲慢态度。
甲骨文似乎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优秀的产品,更需要尊重市场和重视人才,他们的傲慢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做法也越来越肆无忌惮,他们不断提高服务费用,而且对客户的态度也越发强硬,甚至有传言称甲骨文给中国联通开出了一张高达6000万元的罚单。
这种行为无疑激怒了中国企业,正是这种傲慢和短视让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开始动摇,他们似乎忘记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世界里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面对甲骨文的傲慢,中国企业会如何应对?这种态度又会给甲骨文带来怎样的后果?
高额收费与技术封锁
甲骨文的傲慢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反映在其商业行为中,作为数据库领域的霸主,他们似乎忘记了“顾客是上帝”这个最基本的商业准则。
首先是令人咋舌的定价策略,甲骨文不仅对软件本身收取高额费用,还在售出后每年征收相当于首年售价20%的“维护费”,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在吸血。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如果你拒绝支付这笔“维护费”,那么你将失去使用这个软件的权利。
但甲骨文显然低估了中国企业的韧性和智慧,中国联通就曾与甲骨文就这种不合理收费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或许连甲骨文自己都始料未及。
高额收费也就罢了,更让人寒心的是甲骨文的技术支持质量每况愈下,甲骨文的系统不仅贵,还经常出故障,一旦出问题还得联系美国总部,等待回复可能需要几个月。
对于动辄损失上百万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这简直就是噩梦,使用甲骨文的产品,就像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更糟糕的是甲骨文还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他们在中国销售的系统往往是落后于美国的过时产品,中国工程师们被限制接触前沿技术只能从事最基础的工作。
这种做法不仅是对中国人才的极大浪费,更是对中国市场的不尊重,面对甲骨文的种种行为中国企业开始意识到,依赖外国技术的代价太高了,我们需要自己的数据库技术需要自主可控的IT系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创新之路悄然启动从国家战略到企业行动,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正在酝酿,那么中国企业究竟是如何突破重围,实现技术突破的呢?
中国的反击
面对甲骨文的傲慢和技术封锁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相反这种压力成为了中国科技界奋起直追的动力,最先开始的是国家层面的行动。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推出了“信创工程”,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名字,其实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简称,简单来说就是要用国产的软硬件替代外国产品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这个工程就像一声号角,吹响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集结令,国产数据库厂商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大金仓、达梦、神舟通用等企业迅速崛起。
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也没闲着,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公司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在数据库和云计算领域发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打造自己的技术生态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阿里巴巴的行动尤其引人注目,2013年作为甲骨文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客户之一,阿里巴巴毅然决然地下线了淘宝的最后一个甲骨文数据库,这一举动无异于给甲骨文当头一棒。
更让甲骨文始料未及的是,中国企业在云计算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如果说数据库技术是一个通用的电子文件柜,那么云计算就是一个分布式的处理系统,效率更高占用资源更少,维护成本也更低。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纷纷崭露头角,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云计算数据库”的崛起,让甲骨文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
中国企业的奋起直追让甲骨文似乎有些措手不及,他们这才意识到云计算的重要性,开始在这个领域发力,但此时再去追赶那些早已布局多年的中国企业难度可想而知。
更让甲骨文感到棘手的是,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远超他们的想象,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新技术可以快速得到验证和完善,这种“超级加速器”效应,让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甚至开始领先于国际巨头。
随着国产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摆脱对甲骨文的依赖,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突破。
这样的局面使得甲骨文在中国的地位开始岌岌可危,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小。
那么面对中国企业的崛起,甲骨文又会如何应对呢?
甲骨文的退场和未来格局
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变甲骨文似乎陷入了迷茫,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正在消失,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水,这个曾经的“数据库之王”,如今在中国市场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数据显示甲骨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70%左右,急剧下滑到不足30%,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中国企业的选择和决心。
更让甲骨文感到棘手的是,他们在云计算领域的追赶之路并不顺利,尽管投入巨资但在中国市场上,但甲骨文云的存在感依旧很低,相比之下阿里云、腾讯云等国产云服务商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2019年甲骨文更在中国大规模裁员,当时这次裁员涉及研发中心的近千名员工,这一举动更是被业界解读为甲骨文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的信号。
裁员风波过后甲骨文在中国的业务继续萎缩,他们开始关闭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其他地区,这一系列动作无疑是在为最终的退出做准备。
终于在2023年,甲骨文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曾经称霸30年的中国市场。
甲骨文的衰落折射出整个中国数据库市场的巨变,曾经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市场,如今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在这个新的格局中,国产数据库厂商正在快速崛起,除了互联网巨头自研的数据库产品,一些专注于数据库领域的本土企业也异军突起。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团队创立的金仓信息,其数据库已经在政务、金融等领域广泛应用,不止如此,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构建全面的国产化产品矩阵,从操作系统到中间件,从数据库到应用软件,一个完整的国产IT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这种全面布局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
当然国产替代并非一蹴而就,许多企业的核心系统仍在使用国外数据库,迁移工作面临着技术、成本、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挑战。
对此国内厂商纷纷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腾讯云推出了“数据库迁移上云”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迁移方案,阿里云则推出了“数据库自治服务”,通过AI技术简化数据库管理流程。
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预示着中国数据库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技术创新、本土化服务和开放合作将成为制胜的关键。
曾几何时,我们不得不仰仗国外巨头的技术,如今国产数据库已经可以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领域后来居上。
结语
回顾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起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是整个行业的变迁,从依赖国外技术到自主创新,中国的数据库产业走过了一段艰难而光荣的道路。
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中国科技产业来说,甲骨文的退出,预示着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如果你喜欢我的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024年3月15日《那个看不起中国市场的科技巨头,掉队了》的报道
金融界2019年5月10日《江瀚:裁员千人被用户颠覆 掉队的甲骨文公司做错了什么?》的报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