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不到200㎡的种植区,可实现年产蔬菜6万斤以上;一架无人机,3小时就可完成500亩地的喷药作业;一部手机,让花农足不出户就能打理花圃;一个远在天边的“北斗”系统,让播种机成了智能化的好帮手……当下的东营区,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

东营区,充满“黑科技”的现代农业,正在丰富我们的餐桌,为田野阡陌带来了满满的科技感、创新范,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东营区大地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收的高度

又是一年丰收季。十月的东营区大地,田畴似锦,沃野生金,丰收的欢歌在乡村广袤的田野上唱响,忙碌着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东营区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新路子,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呈现出机械化、智能化、生态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蓬勃发展趋势。

“筋骨”更壮。近年来,东营区不断加快农业领域设施设备更新提升,机械化应用综合率达到95.5%。今年,“吕乡田园”“龙居甜源”2个片区分别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全省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全区现有现代高效种植设施1422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6个,安装应用北斗智能终端110余台,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

动力更足。“会种地”的“老把式”下地少了,“慧种地”的“新农人”渐成主力。在金丰智慧农村,“新农人”于港只需操作着高速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天就能栽种百余亩,相当于一个人工插秧效率的十多倍,总成本也降低20%以上。如今,像于港一样的“全能农机手”、专业化农机队伍在东营区越来越多,他们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丰景”。

收成更好。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以牛庄镇为例,近年来,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镇已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成功打造东营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吸引泽膳预制菜、双福花卉、水之方种植基地等多家农业产业落户园区,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了片区内3000余农户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超2000元,带动全镇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加持,农业面貌随之而变,从“靠天吃饭”、靠经验吃饭,转变成靠数据、靠科技,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也为“如何种好地”提供了有效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收的深度

文汇街道把“赤云粮仓”富硒大米发展作为盐碱地特色农业来推动,实施“城中田野 乐在文汇”跨村联建共富产业项目,种植面积由320亩扩增至片区1500亩,种植户数由19户扩增至84户。秋日暖阳下,沉甸甸的稻穗正从青绿逐渐转为金黄,让忙碌一年的村民们满心欢喜。

牛庄镇则积极推进“清洁供暖无烟小镇”项目,通过利用埋深1800—2100米地热水资源作为热源,导出后向建筑物供暖,地热尾水为附近农业大棚供暖,最后再通过回灌井回到地下增温,形成闭环。

生态、绿色、循环……在东营区,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正悄然形成,一张崭新的农业“名片”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引领,东营区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今年稳步推进数字农批产业园等年度投资12.25亿元的19个现代农业项目涉农项目建设。同时,重点实施总投资1.69亿元的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引进耐盐小麦、耐盐大豆、耐盐高粱等品种,新增耕地3127.5亩,增加粮食产能281万公斤。同时,东营区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等工程,扎实推进总投资3760万元的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整治盐碱地982亩、计划新增耕地687.4亩,提高土地产出能力。2024年,东营区盐碱地绿色发展经验入选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36万亩, 总产量常年保持在14万吨以上。

东营区还着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2024年,通过实施“智汇春耕”行动,培训农民1995人次;开展“千万工程”专题培训,培育农业领军人才26人。

丰收的广度

摘一串紫皮带霜的六户镇葡萄,是东营区不可错过的甜蜜滋味;皮薄肉厚、酸甜可口的“武王红”,让你找回童年里的味道;清脆酥沙、糖汁清爽的麻湾西瓜,带着独有的清甜远销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

四季轮转中,总有一批又一批来自东营区的特色农品,或通过商超,或经过网络直播,亦或是以亲友相赠的方式进入万千家庭的餐桌,成为百姓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道滋味,变成东营区一张鲜活的新名片。

近年来,东营区农品这张“色香味”俱全的名片上更是不断增加内容亮点,通过聚焦盐碱地粮食、果蔬、花卉等主导产业,突出抓好产业基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吕韵黄河口”品牌质量建设,15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史口烧鸡获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金龙奖”,鲁通大米等13个品牌入驻“齐鲁农超”平台,黄河三角洲大米、麻湾西瓜等“土特产”农品品牌达到40余个。

“一品连两端”,东营区品牌农业的发展连结起地头与餐桌,农村与城市,盈实着大众的“菜篮子”,也鼓实着农民的“钱袋子”。遵循“农业+旅游+差异化”的发展思路,东营区持续打响乡村“特色品牌”,积极探索“赛事+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龙居丸子、史口烧鸡、麻湾西瓜、双福花卉等特色农产品作为“特色伴手礼”以大型文旅活动为媒介,实现黄河文化、传统文化和赛事文化在黄河岸边的碰撞交织,累计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拉动农产品消费1000余万元。

秋天里,东营区丰收的景象无处不在。在东营区有的是可能,多的是机遇。(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孙乐佳通讯员 彭小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