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意安
近日,上海银行公告称,董事会已审议通过关于2024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的议案,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80元(含税),按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普通股总股本测算,合计拟派发普通股现金股利约39.78亿元(含税),占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比例为30.67%。
加上即将进行的中期分红,自2016年上市,八年来,上海银行普通股现金分红总额已达450.66亿元,相较百亿上市募资金额,分红金额已逾融资金额4倍,年度现金分红比例保持在25%以上。
分享经营发展成果是投资者的基本诉求,而持续稳定的分红节奏和高比例的分红手笔也成为了上海银行给予投资者真诚回报的有力表达。
截止本周收盘,上海银行股价本年度上涨幅度达36.53%,远高于大盘8.16%的同期涨速。这与其上市以来建立的高分红人设不无关系。
而事实上,上海银行敢于如此大手笔地持续分红,其底气来自于其对经营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日复一日的扎实耕耘。作为一家以上海为经营腹地的城商行,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态底色至关重要。
上海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2500万的超一线城市,正在超速步入重度老龄化。
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0%就是重度老龄化阶段。根据上海民政部门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海这一数据就已突破30%,正式步入重度老龄化。而仅仅8年的时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已经高达到37.4%。
这不仅仅是上海要面临的挑战,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35年,整个中国社会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
这也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困扰。日渐成熟的年轻人,同样困在养老焦虑里。就业危机、年龄歧视、生育断崖的重重压力下,如何给父母养老,自己未来又如何养老,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甚至青年人内心最深处的隐忧。
养老金融不仅是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银行的重要经营标签。上海注定将成为探索“银发经济”的先行者。
01
兼顾“金融+非金融”,
突破养老“最后一公里”
如何构建“有温度的养老服务”?
这个问题,要真正走进老年群体中,答案才会慢慢浮现。
在普世认知中,与“老”密切挂钩的词,是“病”,因此,医疗康养和养老金保障似乎就是养老的全部内容。
但事实并非如此。更多时候,人的生理机能是在光阴的寸进中被逐步消磨的。随着视力、听力、记忆力、行动能力的全面减退,心理层面也会伴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害怕风险、抗拒变化,害怕孤独、渴望陪伴,时常反刍旧时记忆、对新事物失去兴趣……,“老”不是一种困境,而是一种处境。
这些看起来并不是什么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却会折射到老人日常生活的许多行为和选择上。
比如理财,老年人普遍心态保守,风险偏好较低,往往更在乎财富的保值与传承,在意资金的流动性;再比如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能力,“老年”是一个宽泛的生命阶段,从退休到龄到百岁老人,前后覆盖近40年。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情况大相径庭。有些老人能熟练使用手机移动端,有些老人则抗拒学习使用手机,会秉持跑银行或用现金的手段来解决所有的金融需求。
作为上海地区最早入局养老金融的金融机构,上海银行在适老化服务上已经积累了很深的服务经验。上海银行为养老金融构建了“网点服务安心、科技助老贴心、生活服务开心、专属产品放心、为老服务暖心”的 “五心”体验目标,兼顾金融和非金融场景,为老年人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首先,是金融主业,产品甄选和服务过硬是第一位。
上海银行甄选全市场理财、保险、基金等优质机构适老产品,以低波动、稳健为特色,分层分类为老年人设定起存点低、产品期限多样化的专属产品货架,包含养老金客户短期款定制产品、专属大额存单及新户专属存款产品等,一站式满足老年客户财富管理、养老规划、医疗健康需求,“安心财富”养老财富管理已经成为上海银行的特色品牌。
服务层面,上海银行同步提升到店服务和手机银行适老化体验。
在网点渠道,上海银行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高龄老人优先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窗口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为不熟悉手机生态付的老年人填平数字鸿沟,上海银行大力推进“零钱包”兑换服务,最大限度满足银龄群体的现金兑换需求,提升支付便利。
上海银行也在为出行不便的老人升级手机客户端服务。通过“云网点”以通过视频交互、远程认证的方式,解决自助渠道无法办理的高风险、复杂业务问题,大大提升老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除了在金融主业上主动创新产品、升级服务,上海银行同样率行业之先,将养老金融的服务边界向非金融领域进一步拓展。
从2023年开始,上海银行以“美好生活工作室”为载体,立足网点服务半径,对接周边街道、社区,走出网点,走进老年人的真实生活中。目前130余家“美好生活工作室”以面对面案例教导的方式向老年人科普如何反诈、手把手演示互联网医院机具、耐心教会线上打车、买菜,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2023年以来,通过1200场活动已服务客户逾1.5万人次。
财报数据是用户最直观的认可。
上海银行刚刚发布的2024年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上海银行养老金客户 158.81 万户,继续保持上海地区养老金客户市场份额第一;养老金客户个人存款3,025.11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4.83%。养老金客户 AUM 4,753.38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2%,在零售AUM 中占比达到 47.81%,较上年末继续提高 0.26 个百分点;养老金客户人均 AUM 29.93 万元,较上年末增长 4.44%。通过构建培育-入金-养老输送的分层经营策略,中青年备老人群对上海养老金融的认可同样折射在了财报数据中,截至6月底,上海银行个人养老金客户规模持续扩大,较上年末增长 24.55%。
02
扶持养老产业,共建养老生态
趋势而言,上海的重度老龄化才刚刚开始。
尽管上海已经是全国养老服务成熟度最高的城市,也依然有着巨大的优化空间。而一个成熟的养老生态圈建成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资源的通力配合,上海市政府在牵头各方力量,倾力扶持养老产业的发展。
上海银行除了面对面服务老年客群,也在着眼行业未来,积极为构建成熟的养老产业建设进行赋能。
目前,上海银行已与全市三分之一的社区食堂覆盖合作,并与市老体协等共建服务场景,满足老年群体一日三餐,体育锻炼等基本需求。
上海银行也在利用自身在金融和科技层面资源禀赋积极赋能医疗康养生态。
比如,依据机构医保日常结算流水,上海银行量身定制了“医保e融资”专属在线融资产品,为养老服务、护理、医疗等机构提供线上申请、随借随还的便捷融资服务;作为上海市康养集团主要合作银行,上海银行为护理医院、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域外康养等五大板块提供数字化支撑,依托“上银智慧e疗”服务体系,服务上海市超过150家公立医疗机构;依托养老产业金融“朋友圈”资源,推进商业银行与保险、租赁、基金、证券等融合,共同为老年健康、养老地产、养老文化、适老出行等养老产业链的构建金融生态圈。
上海银行与青浦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投贷补联动”模式,为养老产业提供融资支持。
此外,上海银行与长宁区民政局共同发起设立全市首个区级老年认知障碍基金专项基金——“长寿康宁”专项基金,在2021至2023年期间,共计提供专项捐赠300万元,用于建设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将在三年内实现长宁区内街镇全覆盖。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着眼,未来,科技对智慧养老的赋能,想象空间辽阔。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此前发布了《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将上海初步建成养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为构建“无处不在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行动方案细化到了养老科技产业园、孵化器、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养老科技产品展示体验基地等各个项目的数量规划。
除了居家养老、长者食堂、养老社区、养老院的智慧化改造,工具层面也有着很大的开发空间。比如助听、助视、助行类生活辅助产品,动态监测老人生理机能、提供实时管理和智能预警的监测类可穿戴设备,各类跌倒报警、防走失、紧急呼叫的远程监护设备和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产品。这些工具背后涉及脑机接口、具身智能、智能仿生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养老科技的成果形成与产品转化必然需要商业力量的参与,而商业的流畅运转,金融加持必不可少。
上海银行一手与上海市社保中心等政府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另一手则与社会机构进行服务对接,上海银行精准滴灌养老产业,将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纳入授信支持类客户,建立信贷白名单,给予优惠利率,开辟绿色审批通道,银政企通力合作。
随着老年人口占比的不断提升,如何让人们在步入衰老的过程中依旧保持生活的质量和尊严,直接关乎民生福祉。如何为大城养老注入金融温度,正是上海银行践行金融国企的担当所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