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近日,健康报社组织发起公共卫生领域专家访谈活动,邀请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控、免疫规划、妇幼保健、营养与健康等领域重点工作,畅谈所感所悟、发表真知灼见,为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乙型肝炎是全球疾病负担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梁晓峰表示,多年来,通过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我国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乙肝病毒新发感染控制和乙肝相关肝细胞癌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做好其他传染病防控、构建高效科学的公共卫生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引入关键技术 完善接种策略

“从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到向消除肝炎目标迈进,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医疗及疾控机构付出了大量努力,制定并实施了多项防控策略。大规模使用乙肝疫苗,特别是推广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是其中重要一项。”梁晓峰说。

梁晓峰介绍,20世纪80年代,美国默沙东公司将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我国。除了转让技术,默沙东公司还承担了培训技术团队、指导搭建生产线等诸多工作,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两条先进的基因重组疫苗生产线在北京和深圳两地组装成功,并投入生产。

随着疫苗生产能力的逐步提升,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5年实现了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并要求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此外,2009—2011年,我国还面向15岁以下人群开展了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随着全程3剂次接种率和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覆盖率的提高,我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稳步下降。一般人群的HBsAg流行率由1992年的9.75%降至2020年的5.86%;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流行率降幅最大,由1992年的9.67%降至2022年的0.3%以下。”梁晓峰说,除了接种疫苗,安全注射与医疗器械消毒、血液制品管理等措施的落实,以及自毁型疫苗注射器等介入性医疗设施的采用,在减少肝炎感染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防控经验 拓宽应用领域

“接种疫苗是乙肝防控最根本且有效的一项措施。30余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之下,我国乙肝防控取得了显著成绩。”梁晓峰指出,目前我国新生儿3针乙肝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目标。

梁晓峰介绍,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乙肝病毒传染性很强,如果新生儿在刚出生的时候被感染,很容易造成终身携带。虽然该病毒传染性很强,但疫苗在阻断传播上效果明显,新生儿出生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目前,我国乙肝母婴阻断方案已相当成熟,不仅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还对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采取了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策略。

通过接种疫苗达成预防先行的效果,这一经验也为传播途径类似的传染病防控提供了参考。“以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为例,母婴传播也是其传染途径之一,而接种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实施。提升HPV疫苗接种率,将极大地助力宫颈癌的防控。”梁晓峰说。

从多年实践来看,乙肝防控成果的取得有赖于多方协作,包括乙肝疫苗技术转让、免疫规划政策推进以及广大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的努力。梁晓峰表示,乙肝防控的成功经验提示,对于其他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提升群众对疫苗的知晓度、提高疫苗安全性等手段都值得借鉴,可以提高疫苗接种率,更好地保护群众健康。

加快科技创新 应对更多挑战

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构建全程健康促进体系、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未来的发展与建设,梁晓峰认为,应积极推动预防先行,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面对传染病、慢性病威胁,以及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公众健康素养有待提升等现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亟待加强。”梁晓峰说。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是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手段。梁晓峰指出,除了疫苗,更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也在加速,政府部门、医疗及疾控机构、社会组织、科研院所、企业等应携起手来,加快创新研究,深化国际合作,发挥数字化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等在疾病监测和防控中的作用,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肖薇

审核:张曌 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