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但很多人对于健康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或者由于错误的生活方式导致疾病发生。

健康,从好的生活习惯开始。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正确保健?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说法。

··中医养生有讲究 盲目进补不可取··

说起养生保健,很多人热衷通过“食补”来达到保健的效果,中药进补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对此,徐州市中医院针灸脑病科副主任王雷表示,有些人在进补过程中存在着过量、盲目等问题,不正确的进补方式不仅不能养生,可能还会带来问题。“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在使用中药进补时,应该先辨明自己的病症、体质是否与这些中药的适应症相符。”王雷说。

“不久前,有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前来就诊,我们询问病史后得知,她长期失眠,听说吃阿胶可以治疗失眠,她便吃了很多阿胶和红枣,可是失眠症状不仅没有减轻,还出现了鼻腔干燥出血的症状。”王雷告诉记者,阿胶虽然可以滋阴养血,但是其属于温性,有些人吃了会上火。因此,他们根据患者情况为她进行中药调理,并配合针灸治疗。一个星期后,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好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天气转凉,秋季健康问题也引起大家的关注。王雷介绍,秋季是夏季向冬季转变的过渡阶段,秋季万物由盛转衰,日照时间渐短,阳消阴长特点逐步显现,气温降低、早晚温差大,更需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

王雷建议,古人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要科学养生,在起居方面,应早起早睡,顺应秋季的节气特点;在饮食方面,应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百合、山药、莲藕、白萝卜、梨和枇杷等;在情志方面,秋季阳气渐收,秋季的萧肃景象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此时应顺势收敛神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不良的情绪

民间有“春困秋乏”的说法,秋季还需要注意防“乏”。可以适度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有利于克服“秋乏”。在运动锻炼时强度不宜过大,以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的负担,引起更大的疲惫感。同时,要注意休息调养,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此外,要注意均衡营养,不要暴饮暴食,不吃油腻重味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减轻胃肠负担,避免因为血糖的过度波动引起身体的疲乏感。

··远离慢性疾病 科学防治很重要··

53岁的吴大姐是一名有着十多年病史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最近,吴大姐总是觉得头晕眼花、口干舌燥,家人担心她身体出了问题,赶紧陪她去了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检查,我们发现患者的血压、血糖比正常值偏高很多。询问后得知,她经常忘记按时服药,这才导致血压和血糖控制得不好。”徐州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腾飞告诉记者,他们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她制定了降糖、降压方案,并让吴大姐注意饮食。经过治疗后,吴大姐的血糖、血压控制平稳,很快就顺利出院了。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是常见的慢性病,病程时间长、治愈率低、治疗方案复杂是慢性病的常见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腾飞表示,慢性病发病趋于年轻化的原因主要有不健康的饮食、运动不足、超重肥胖、压力大和抽烟喝酒等。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胸闷、乏力等症状。”腾飞表示,大部分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一般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她提倡大家强化血压监测管理意识,日常做好血压测量。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患者要做好健康管理,积极防治。”腾飞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如果同时能做好糖尿病患者长期的健康管理,则能明显减少糖尿病相关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慢性疾病呢?腾飞指出,第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第二,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第三,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保持适量的饮水,避免过度饮酒及吸烟;第四,坚持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坚持每周进行适量的运动;第五,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减压和放松身心,保持积极的心态,建立社交关系,乐观面对生活。

··莫让心灵“感冒” 关注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精神健康问题,其中以抑郁、焦虑、失眠等最为明显。

36岁的周先生是一位普通上班族,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但最近半年来,他总是感觉心情不好,压抑悲观,疲惫无力,不想出门,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感到生活毫无意义,而且他的睡眠质量也明显下降,不仅入睡困难,整个人也消瘦很多。家人陪着他来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地检查和评估,周先生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二科主任庄二阳告诉记者,现在,像周先生这样的情绪障碍的患者并不少,他们为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1个多月后,周先生各种不适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逐渐恢复了心理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中,如何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呢?庄二阳建议,首先,培养积极心态。注意灵活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多倾听和理解他人,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也要勇敢表达自己,避免持续压抑。

其次,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蛋白质等食物。保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再次,进行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和柔韧性练习。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

最后,学会应对压力。识别自己的压力源,了解哪些情况会让自己感到压力,并尝试寻找应对方法。可以采用减压方法,如深呼吸、冥想、做瑜伽、放松训练等,帮助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来源:徐州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