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班孩子用传声筒与楼上的小班孩子对话。 彭奕 摄

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建构的基础,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学前教育过程性质量的重要考量指标。师幼互动存在于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多种情境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为了达成师幼互动目的,抓住“持续追问”“一对一倾听”等方法不放手,无法判断是该互动还是会造成干扰。因此,我们强调以幼儿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为关注点,明晰师幼互动中的“进”与“退”。

幼儿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是指幼儿在参与各项活动时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外显出来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行为状态。通过对活动中幼儿的注意时长、情绪状态、积极思维、参与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分为三种类型,从高到低分为高投入、一般投入、不投入。针对幼儿不同的投入状态,教师要始终把握好“互动而非干扰”的互动原则,调整互动频次及互动策略,从而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1 幼儿高投入,教师需退后

高投入是活动中教师期望幼儿达到的最理想状态,这时的幼儿很高兴,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而且会反复试验,能带着目的思考,遇到问题能坚持,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活动持续时间长、不为外界所动。当幼儿出现上述外显特征时,教师要坚持“退位”,此时的互动很可能成为干扰幼儿投入的因素。因此,教师只需要退位观察,成为一位隐形的支持者。

案例1:

厕所里有3个小朋友,一个正在拉粑粑,另外两个正在观察。他们观察的方式有点儿特别——两人站在小马桶旁边,身子弯着,手抓着马桶的边缘,而头则“钻”进了马桶里。自从那天之后,隔几天教师总会发现厕所里又驻扎了一批新的“观察员”。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聊着:“你说,粑粑是怎么拉出来的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那粑粑是怎么被冲走的呢?”一个小朋友伸手按了下按钮说:“你看,被冲走了。”“哦,被水一冲就走了,那粑粑被冲到哪里去了呢?”“我也不知道,我们再把头伸进去一点儿看看。咦,冲到洞洞里就不见了。”

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被幼儿的话题所吸引,关于马桶、水管、粑粑,幼儿讨论得乐此不疲、意犹未尽,甚至恨不得让自己一起被冲走,去洞洞里一探究竟。他们观察时认真的表情、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天真的谈话,让教师收到了来自儿童星球的信号,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当退位。当然,其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在考验教师的教育机智。

总之,当幼儿处于专注思考、全身参与、创造性表达的高投入状态时,教师就需要降低互动频次,站在幼儿身后,保持安静,倾听记录幼儿的精彩表现,支持幼儿的奇思妙想。

2 幼儿一般投入,教师需引导

如果说高投入是理想状态,那活动中幼儿的一般投入,就是最为普遍的情况了。这时的幼儿主要表现为完成任务、从众、被动、遇到问题放弃(畏难)、易受外界影响。一般来说,班级中有大半幼儿经常会表现出此种状态,此时师幼互动的目的,是通过介入将幼儿的探索引向深入,让他们从一般投入向高投入转变,帮助幼儿获得高投入体验。

案例2:

9月开学初,升入中班的幼儿商量好的大带小活动由于不可抗因素最终没能成行,但每次出来散步,他们都会抬头看看楼上有没有弟弟妹妹们的身影,猜猜他们在干什么,会不会因为想妈妈还在哭。关于如何和弟弟妹妹们说上话,幼儿刚开始兴趣浓厚,但经过几次尝试均未能解决。眼看这个活动就要被他们遗忘了,这时教师介入了。

散步结束,教师将幼儿组织在一起,重复了他们的想法:“到底怎么才能随时和小班的弟弟妹妹们说话呢?”这样,教师就将探究的核心问题抛给了幼儿。同时,教师偷偷在科学区投放了一条长水管。经过几天的探索,幼儿发现在水管的一头说话,另一端听得很清楚,于是幼儿提出了制作传声筒的计划。

洋洋:“需要管道才能听到。”笑笑:“需要很长的管道,弟弟妹妹们在3楼。”轶轶:“去哪里找那么长的管子呀?”朵朵:“问问唐爷爷吧。”

就这样,在幼儿的讨论中,“爱的传声筒”活动开展起来。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尝试下,长长的传声筒终于拼接完成。终于,趁着弟弟妹妹们回家了,大家迫不及待地安装完成了从楼下到楼上的传声筒,热切地期待着第二天的到来。

第二天,小班幼儿早上一来教室就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新装置,一下子都围了过来。看到弟弟妹妹们的热情,淇淇忍不住跑来对着传声筒大喊:“弟弟妹妹,你们在干吗呀?”洋洋:“弟弟妹妹我爱你们。”楼上的弟弟妹妹们听到后都兴奋地说道:“听到啦!听到啦!”

虽然传声筒小小的,甚至有点儿简陋,可幼儿却用这种神奇的方法传递了彼此的声音和爱。

师幼互动的载体不仅有语言、肢体,还有媒介、环境,其核心要义是让幼儿与教师产生互动。在上述活动中,教师敏锐捕捉到了幼儿投入状态下降的问题,然后及时有效地介入,通过抛出问题、增加材料投放等方式,首先向前迈出了一步。教师做的这些准备,让幼儿意识到,活动的成功只需要“跳一跳”就可以够得到了。这时,幼儿也会不自觉地向前迈一步,促进师幼互动有效发生。

因此,当幼儿处于有探究兴趣,但遇到困难就退缩或放弃的一般投入状态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坚定地站在幼儿旁边,抓住核心问题,捕捉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向教师发出的求助信号,然后提供适宜的支持。

3 幼儿低投入,教师需前进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幼儿不投入的状态其实是相对比较少见的。但是所有教师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一项活动中,每个班总会有个别幼儿出现不感兴趣、感到无聊、神情游离等特征。这时教师就可以判断,幼儿处于低投入状态。

案例3:

依依总是在晨间游戏时到处逛,一会儿到娃娃家看看,一会儿去小医院玩玩。她究竟在干什么呢?是在玩逛公园的游戏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好像对班级的几个区域都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才会有这种表现。我和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到依依在家里很喜欢用手电筒玩游戏,于是,在班级的小角落里,一个小小的光影区诞生了。前几天,依依只是偷偷过来看一眼,终于在第四天,她拿起了光影区的幕布,我找来了一些纸偶材料,我们开始制作纸偶。

“哈哈,这是孙悟空。”说着依依就开始摆弄起来,她把桌子上的纸偶拿起来,在幕布前来回摆弄。我发现她对纸偶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和她一起制作不同的纸偶。随着时间的推移,依依对光影的探索不再局限于纸偶,而是展开了“百种探索”。

在活动中低投入的幼儿往往是少数,但每一个都是值得教师重点关注的。遇到这样的幼儿,师幼互动需要“两人三足向前进”,即教师要与幼儿配速,通过陪伴引导带领幼儿共同向前。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案例中教师前期的“不作为”和持续观察,师幼互动中的前进不是教师拖着幼儿向前走,而是创造条件和机会,一步步调试,去匹配幼儿的需求。教师可以作为伙伴与幼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初始阶段提高师幼互动频次,后续根据幼儿投入状态再适时调整。

因此,当幼儿处于游离、消极、对已有活动兴趣缺缺的状态时,教师就需要站在幼儿前面,充当引导者,与幼儿共同尝试体验,帮助幼儿不断打开思路、投入游戏活动。

总之,师幼互动是师幼双向建构的过程,只有以幼儿为主体,持续思考,不断总结,才能把握师幼互动中的“进”与“退”,实现高质量互动。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五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3日 第02版

作者:彭奕 彭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