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发布视频,揭露了哈尔滨四家药店骗保案的详情。

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筛查数据时,发现在哈尔滨一家药店,96名参保人购买药品金额巨大,有一人甚至在两年间购药金额超百万元,这显然不合常理,引起了国家医保局的关注。

8月20日至26日,国家医保局派出的专项飞行检查组对此事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哈尔滨4家药店共计开具了上万张手写假处方,涉及金额已经过亿元。目前,国家医保局针对此次涉及“特药”药店发现的部分问题已移交当地公安。

值得注意的是,四家涉事药店有三家属于上市公司,分别是漱玉平民旗下的宝丰大药房、上药科园旗下药房、思派健康旗下哈尔滨思派大药房目前,建柏家医药连锁哈平路店和哈尔滨思派大药房已经暂停营业。

思派健康告诉健识局:“公司制度非常严格,其他药房的相关经营没有受到影响”。

4家药店涉及上亿元假处方

调查中,国家医保局点名了典型案例“苏可欣”,药品名为阿伐曲泊帕,这是FDA批准的首个用于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该药物2020年在国内获批上市。

在进行介入手术后,患者需要继续用药物治疗,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由医生根据病情诊断后开具处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兼肝病中心主任王贵强在新闻中表示:“苏可欣”定位明确,属于应急用药,一般服用5天,最多也就用药8-10天,长期用药有风险。

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哈尔滨一位患者每天3片长期服用,两年时间共买了160盒“苏可欣”,涉及金额超过百万元,远超合理用量。

调查组顺藤摸瓜,对哈尔滨建柏家医药连锁哈平路店、哈尔滨思派大药房、宝丰大药房深业店、上药科园大药房等四家药店开展调查,发现此前患者购买的高额处方药,并不需要提供处方。调查组和记者进驻开展调查后,药店才临时要求患者提供当日处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查药店其实是有处方记录的,但几乎全是手写的处方单。这些手写处方很多标注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医疗机构。经央视向这家医院核实,医院现在已经没有纸质手写的处方,早就已经取消了。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在清点药店提供的处方时,发现了几本没撕开、整本的处方,写满了药品和不同医生的签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字体都是出自一个人,但章不是同一个医生的,造假可能性比较大。

最终,哈尔滨宝丰大药房深业店负责人承认海量手写“特药”处方是由一名医药代表提供。建柏家哈平路药店的执业药师,也承认处方就是从网上购买后再行加工的。调查显示,哈尔滨4家药店,查出上万张手写假处方,总金额过亿元。

飞检风暴吹向特药大药房

此前,被查处更多的是零售药店,涉及特药大药房的情况比较少。

这次央视曝光的特药药房和普通街边的零售药房不同,销售的产品大多是创新药、紧缺药,具有临床急需、价格高的特点。国家医保局专项飞检调查人员表示,特药价格昂贵,便宜一支的几千元,贵的上万元,一个患者的费用就能达到上万元。一些小型医疗机构一年的医保基金使用量可能只有百十万,可能还不如几个特药患者花费的医保费用多。

医保部门为特药患者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可以在就近的特药药店买药,报销政策上也做出了灵活调整,不少地区的“特药”可以享受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超过80%,以及提高报销上限等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便民举措背后,特药药店需要对药品处方、治疗机构、责任医师、患者本人等进行严格的监督,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政策优惠条件套取医保基金。

事实上,在2023年2月国家医保局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后几个月,哈尔滨已经在持续推进电子处方流转落地工作。今年9月,“冰城问政”节目以"电子处方流转盼优化"为题,报道了哈尔滨当地老百姓为了电子处方跑了四趟,等了四五个小时才拿到药。

特药用途比较单一,药店使用假处方涉及售药量如此巨大,必然还会涉及药品流向等深层次的违规问题。

督查聚光灯已经对准了特药大药房,这次风波必定会带来一轮严查。

撰稿丨方涛之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山谷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