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东坡画像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是一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枯木怪石图》别名《木石图》,创作时间:北宋时期,画作类型:墨笔画,材质:纸本,规格:纵26.5厘米,横50.5厘米。

《枯木怪石图》的画面笔墨不多,唯枯木一株,干偃枝曲,逆顺有势;周匝缀以坡石,丛竹。石不作皴,暑微着墨,颇具腴润之感;丛竹蔓衍,倚石起伏,野趣横生。具体来说,画面中描绘了一株干枯的树木,枝干虬曲,姿态扭曲挣扎,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树脚下有一怪石,形状尖峻硬实,石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既怪又丑,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也显现出怪石顽强的生命力。怪石、古木并不是因物象形,也不是凭空臆造,而是画家借把熟悉的奇石、古木画在一起,更鲜明地表露了作者耿耿不平的内心。石后绘有数枝焦墨细竹,给人以希望之感。

据《苏轼书画艺术活动系年》记载苏轼在萧县泉山绘画时间为元丰二年(即1079年,苏轼44岁)。苏轼在“苏门四学士”之晁补之(无咎)和“苏门六君子”之陈师道(履常)的陪同下,来到萧县“承恩堂”,观怪石、居文堂、赏老木、品泉茗,随兴为窦沔(师道)研墨挥毫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被窦家珍藏。按时间推算,此图是苏轼在1079年3月调离徐州之前创作的,此时正值冬季,天寒地冻,怪石嶙峋,枯木、枯草遍野。可以看出该图与时间节点、自然地理、所绘物象、人文要素极为吻合。

苏轼在创作《枯木怪石图》时,并不追求物象的逼真再现,而是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精神境界。画面中的枯木和怪石,虽然形态奇特,但却富有生命力和动感,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苏轼在绘画中运用了书法之笔法,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画面清淡、简散,草草而成,信手写出,整图不求形似,不具皴法,却生趣自溢,有较强的表现力。

《枯木怪石图》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发了许多文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情感表达和笔墨趣味,推动了文人画的繁荣和发展。

《枯木怪石图》是文人画的经典之作,也是苏轼绘画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代表了北宋时期文人画的发展水平,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枯木怪石图》,北宋,日本私人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刘良佐题《枯木怪石图》诗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米芾题《枯木怪石图》诗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