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邬 杰 孙朗辰 姜 李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最近报名参加一家养老院重阳节志愿服务的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唐艺殊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每逢重阳节前后都会有青年志愿者组织丰富的活动。“在参与重阳节志愿服务时,我们不仅帮老人们打扫卫生、修理家电,还会开展一些更有文化意义的活动。比如,陪老人一起看书、写字、画画,还会组织小型文化讲座,跟老人们分享传统节日的故事或者一些有趣的历史,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北京市级政府机构一位负责老年事务的李姓官员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一种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这不仅体现在重阳节等节日期间,更体现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养老是相对于物质赡养而后兴起的一种积极的养老追求,我们正在从‘老有所养’向‘老有所乐’逐步过渡。”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占比21.1%。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口达3669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比10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这一群体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

“与前几代老年人注重生理和健康需求不同,今天的老年人有更多的情感和文化需求,也更加个性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在对老年人群体进行调查时发现,几乎每位受访者都认为自己的青春有遗憾。如今他们想学跳舞、画画、外语,想旅行。这一趋势反映出老年人对晚年丰富文化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

这一趋势在老年大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北京市海淀老龄大学学习的退休国企员工李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文化养老在他的退休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参加了老年大学后,我选择了绘画、书法和摄影这些自己感兴趣的爱好作为课程,不仅提升了文化修养,也让退休生活更加丰富。”李扬表示,在老年大学她还结交了许多同龄朋友,大家互动愉快,彼此分享兴趣和见闻。“生活态度更积极了,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开阔。”63岁的刘阿姨曾是北京公园舞蹈队的成员,她最近也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和英语,实现自我提升。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还有不少中国老年人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一些城市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不足、老年人文化服务和消费产品不够丰富。未来,随着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老年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1万亿元。这意味着养老文化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化养老在欧洲同样是重要课题。德国统计网站Statista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欧盟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21.3%,约9540万人。老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高。很多欧洲人参加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是当地的文化中心,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伦敦有300多家博物馆,很多博物馆的展厅都有专用听筒等供老年观众使用。德国有 6000多家书店、1.4万多个图书馆,很多书店和图书馆每周都举办老年专场,邀请书籍作者阅读片段,解答老年读者相关问题。欧洲很多城市的剧院、电影院等演出机构都有针对老年人的套票,并为老年团体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大巴接送、演出前用餐、演出后与演员交流等。欧洲各地的老年人文化团体特别多,很多老年人会参加戏剧表演、在合唱团唱歌等。

“活到老学到老”,欧洲老年人也越来越青睐到学校学习。据奥地利《标准报》报道,奥地利教育部的统计年鉴显示,2023/24学年冬季学期,共有5200 名55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在奥地利的大学就读,占总学生数的1.8%,创造了新纪录。他们主要学习历史、哲学、地理、工商管理和数学等专业。各地的社区学院也是老年人学习的好去处。德国有845家社区学院,以烹调、庭院设计等活动性课程为主。

老年人也是旅游的主力军,特别青睐团体游。为此,欧洲不少旅游社都有针对老年人的各种主题旅游,比如健康休养游、音乐节游、邮轮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