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国军是被华野打败的?其实国军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自己人
花样作死不可怕,集体作死才最致命。国军在淮海战役中的集体“作死”行为,实在是太登峰造极了。
《孙子兵法》有云:“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不统一指挥权,不上下齐心,就不能打胜仗。这个浅显的道理国军不是不懂,但就是做不到。
国民党的军队,和政治、党务和特务等部门一样,都是派系林立,内部矛盾十分复杂。在淮海战役中,这些矛盾出现了总爆发,这对于国军的军事行动来说,是致命的。
投入淮海战役的国军,以嫡系军队为主,也有西北军和川军改编而来的。淮海战役中有哪些派系斗争呢?
战役开始前,桂系军阀的白崇禧就建议“守江必守淮”要求放弃徐州,集中兵力在蚌埠一带守卫淮河防线。老黄埔系的何应钦也赞同白崇禧的战略,但蒋介石由于再三最终决定死守徐州。为了接华中白崇禧兵力,蒋介石让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可是,此时的白崇禧,早已决定推老蒋下台,不仅不指挥淮海战役,反而给老蒋的淮海战役拆台子。
白崇禧的华中剿总,直接管着新黄埔陈诚土木系的12兵团,白崇禧和何应钦一起逼陈诚把兵团司令换成了书呆子黄维(此人没有胡琏那样骄横,比较听话),还把12兵团的15军调走。临战时,第三兵团调入淮海战场,也遭到了白崇禧的百般阻拦。
对于华东徐州剿总的总司令人选,一开始就定了刘峙。可是刘峙素有常败将军逃跑将军的名号,指挥不了徐州剿总的那些黄埔系骄兵悍将,本,必须有个“黄埔老大哥”坐镇。何应钦认为,宋希廉可以担任徐州剿总副司令。可是,当宋希廉收到电报时,直接指出“徐州防御骨干是邱清泉,此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万一再度发生类似事情,谁负其咎?”最终,徐州剿总副司令由杜聿明担任。
仅仅在选贤任能方面,国民党就不能齐心协力,一旦战争爆发,那就是灭顶之灾。
更为致命的是,国军的计划多次更改,根本无法实施。
早在战前,国军就已经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这个计划很简单,那就是放弃徐州,大军撤退到蚌埠淮河一线。当杜聿明11月8日从葫芦岛到北平,却听说国军主力还没有撤到蚌埠。当时杜聿明就想,计划都执行不了,这场战役非败不可。此时老蒋用各种手段拉拢他,杜聿明一心软,答应到徐州指挥。可是,命令却是“到徐州一定解除黄百韬之围”。
当杜聿明在徐州全力营救黄百韬时,蚌埠方面却成立了徐州剿总蚌埠指挥所,这个指挥所和杜聿明的徐州剿总前进指挥所到底谁上谁下,没人给解释,反正,各管各的,井水不犯河水。蚌埠方面从此就不怎么管徐州方面了。
更为可怕的是,陇海路北面的第三绥靖区起义了,徐州门户大开,华野大军南下。第三绥靖区是西北军旧部,长期以来在国军体系中就很受排挤。淮海战役前夕,冯玉祥已经在黑海被烧死,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公开劝导西北军将领弃暗投明,更加加重了蒋介石对西北军旧部的提防。蒋介石立刻招冯治安和刘汝明等人到南京盘问,三人宣誓效忠蒋介石,但蒋介石依然派军统严密监视。
刘汝明和冯治安都是西北军旧部,两人约定提防被当作炮灰,结果这件事还让军统知道了。于是刘汝明被调到了蚌埠,走之前邱清泉还派人收买了181师米文和,吞并了这个师。刘汝明到了蚌埠更惨,明明驻扎在蚌埠城内,可是蚌埠市的警备司令却由李延年兵团的一个军长充当。刘汝明说“我刘某这么多年,无役不从,现在还把我当杂牌来看,不能不令人灰心。”
发动贾汪起义的第三绥靖区,大部分都是直接起义,因为这支军队对国军的不公正待遇实在怨气很大。第三绥靖区是冯治安所部,抗战初期就有三个军一个师,后来缩编为两个军一个师,之后每个军又缩编为两个师。这样的待遇,谁能不起义,谁愿意跟着国军干。
没有参加贾汪起义的冯治安部,后来肠子都悔青了。冯治安残部划归徐州方面的三个兵团指挥,只要兵不要官。那些不愿意起义的人,现在起义的本钱都没有了。
刘汝明长袖善舞,当李延年命令他去宿县和固镇布防时,他直接拿出徐州剿总副司令的头衔,李延年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给他发什么命令。
不仅如此,国军的嫡系部队内部,甚至是同一兵团,同一个军内部,也有严重的内讧。淮海战役中,国军出现了多次向友军开枪的事情,并且长官还不能制止。这也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