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菊

傍晚时刻,走进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污水处理厂,一下车,大家便被随风摇曳的芦苇吸引驻足拍照,温柔的落日余晖、泛黄的芦苇秸秆、清澈的河水、悠哉的鸭子……勾勒出一幅秋高气爽,风景这边独好的生态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日余晖下的小型湿地。人民网 陈明菊摄

草木茂盛、虫鸣鸟叫、曲径通幽……置身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别有一番滋味。“多年前这里可不是现在这个模样。”10月14日,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部部长蒲继琛,指着身旁清澈的湖水说道。

彼时,污水处理后,尾水排放至湟水河域顺流而下;滩涂地连片荒废,盐碱化严重,农用价值低等等,无论是对尾水的净化处理,还是焕新滩涂地都迫在眉睫!

改变源于2016年。当年,海东市乐都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与生态建设项目设点在洪水镇河西村开工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芦苇荡。人民网 陈明菊摄

把这块废弃盐碱地改造成小微湿地,其实不难。难的是在改造中怎样同步解决这几个问题:荒废滩涂如何利用?水质如何改善?如何实现村民出门见绿?

乐都区以污水处理厂尾水为对象,通过采用低建设成本、低运行费用的高寒型“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技术进行生态化深度净化处理,对乐都区污水处理厂现行执行出水水质标准进行生态化的提标改造,进一步有效削减尾水中各种污染物,显著提高出水水质,从而进一步改善湟水河乐都段水环境质量,并对湟水河沿岸实施生态修复建设,对改善湟水河中下游流域水环境起到综合治理、水质改善和美化环境的目的,为实现湟水全流域稳定达到Ⅳ类水体标准目标奠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们拍照打卡芦苇地。人民网 陈明菊摄

据介绍,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一期)总占地面积26公顷,设计利用污水处理厂尾水水量为26000方/天。其中潜流人工湿地8.84公顷,表流人工湿地8公顷,生态修复区5公顷,管理房1处,工具房2处,提升泵房1处,出水在线检测房1处。

“项目(一期)建设采用‘高寒型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工艺技术,对该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实现污水处理的进一步提标升级,并对其周边环境实施生态治理和生态景观营建。”据蒲继琛介绍,水力自流的店子小微湿地内便是乐都区通过实施人工尾水湿地科普宣教、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等工程,为老百姓营造休闲游憩、生态科普场所的生动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继琛为大家介绍污水处理厂的由来。人民网 陈明菊摄

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主要受纳水体为湟水河,通过污染物的进一步削减、出水水质的提标和生态修复,可实现湟水河乐都段水环境质量和周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盐碱滩涂地变身为小微湿地,除了面貌焕然一新,内在也蕴含着大智慧:项目建设目标是采用“高寒型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工艺技术,对该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实现污水处理的进一步提标升级,并对其周边环境实施生态治理和生态景观营建。

“这相当于在污水处理厂排水的终端加了一个天然‘净化器’。”蒲继琛告诉记者,当前,人工湿地系统出水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运行与管理,尽可能实现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或Ⅳ类以上水体标准。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主要受纳水体为湟水河,经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后的出水可直接排入湟水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污水处理厂水质得到改善。人民网 陈明菊摄

水质得到改善,其他方面的成效也颇为明显:污水处理厂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水鸭、鱼类等各美其美;河西村春天刮大风,冬天满是土的恶劣气候得以改善,群众实现开窗满目绿,出门皆是景的幸福生活:店子村昔日的荒滩摇身一变成为小微湿地等等。

根据建设规划和处理对象,本项目(一期)建设污水处理规模总共为2.6万m3/d,工程建设占地面积总共为26hm2。“我们计划于2023年底开展扩容升级改造工作、完成后湿地处理尾水能力达到4万吨每天,与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相匹配。”乐都区住建局项目办主任郭德福说道。

污水处理厂的变化,是海东市乐都区“小微湿地+”与环境治理结合的一个真实写照。

据了解,为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海东市核心区市政建设的发展,未来考虑工程全面建成后的出水水质不仅能够满足再生水回用要求,还可以作为回用水源,用于周边农业灌溉、林业灌溉、生态治理和恢复建设以及景观绿化等的用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