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门口,有多位医护人员要求解决拖欠工资问题。据报道有医护人员已经连续九个月没发工资了。

“我们要生活,医院欠薪九个月”的横幅拉了起来,现在的医院这么缺钱吗?

这酒不禁令人想起近日我国住院率突破20%的好消息,但多地医保局却说:要警觉!

有钱了?医疗保障好了?还是注水了?住院率畸高,其实反映出医疗服务市场的扭曲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漏洞!

医院讨薪事件

近日,河南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发生的医护人员讨薪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报道,多位医护人员在医院门口拉横幅讨薪,称被拖欠了九个月的工资。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医院的经营困境,也折射出当前医疗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事件发生后,新闻记者联系到了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工作人员证实了讨薪事件的真实性,并表示医院正在积极协调解决。"这个情况属实,我们医院已经在协调了,没有人不管,我们都在做。"

该工作人员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生了讨薪事件,但医院的正常接诊并未受到影响。

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创建于1938年,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4月,医院由郑州铁路局移交新乡市人民政府管理。作为当地重要的医疗机构,该院承担着多项医疗保险定点服务

然而,记者在查阅医院官网时发现,其财务公开明细仅更新至2022年7月,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医院财务状况的质疑。

随着事件的发酵,当地卫健部门也迅速介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4日,新乡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表示,目前事情已经解决,拖欠的工资已经全部发放。

李医生(化名)是新乡市某医院的一名普通医生,他向记者透露了更多内情。

"我们医院拖欠工资的问题由来已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医生说,"医院经营状况一直不太好,收入跟不上支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医改深入,医院的创收能力受到了很大影响。"

据李医生介绍,医院为了增加收入,曾采取了一些不太合理的措施,比如鼓励不必要的住院。

"有时候一些轻微症状的患者,本可以在门诊解决,但为了增加收入,也会建议他们住院。"李医生无奈地说,"我们也不想这样,但医院要生存,我们要吃饭,就不得不这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全国范围内,许多二级医院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医改政策要求控制医疗费用,而医院又需要维持运营和人员工资。这种矛盾导致一些医院采取了不当手段来增加收入,其中就包括不合理提高住院率。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医疗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不仅关乎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如何平衡医疗机构的经营需求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如何在控制医疗费用的同时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住院率飙升:好事坏事?

说到住院,近20年来,中国的住院率呈现出惊人的上升趋势。

2000年,全国住院率仅为4.2%,到2010年上升至10%,2019年更是达到了19%。2023年,这个数字更是突破了20%大关。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好消息——是不是说明国民健康意识提高了,医疗条件改善了,大家都能住得起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细究其中的原因,却让人不得不警惕。

以王阿姨为例,她今年65岁,患有高血压。按理说只需定期去社区医院复查、调整药量就可以了,但她却经常住院。

"医生说住院可以做全面检查,还能报销得多。"王阿姨说,"反正我退休了,时间多的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一些慢性病患者为了享受更高的报销比例,选择住院而非门诊;一些轻症患者被医院诱导住院,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治疗;

甚至有些健康人为了"占便宜",找关系住进医院做全面体检。这些现象无疑推高了住院率,但却并非出于真实的医疗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疗机构上报的住院率与实际调查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013年的数据显示,医院报告的住院率为14.1%,而民众调查的住院率仅为9%,前者比后者高出57%。

这种差异提示,住院率的大幅上升可能伴随着一些"虚报"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轻微疾病的住院比例也在上升。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因感冒住院的频率从1993年的0.57次/千人上升到2013年的5.4次/千人,增长了近10倍。

这进一步印证了医疗机构可能在不恰当地将一些轻症患者收治入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给创造需求?

除了患者层面的因素,医疗机构自身的扩张也在推高住院率。

近年来,全国各地医院建设如火如荼,新院区、新病房不断涌现。以某省会城市为例,仅2023年就有5家三甲医院新建或扩建院区,新增床位近5000张。

医院院长李强(化名)坦言:"新增了这么多床位,不得不想办法'用'起来。否则设备和人力都是巨大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一些医院降低了住院门槛,甚至主动"招揽"病人。

"有的科室甚至给医生下指标,每月要完成多少住院量。"一位医生无奈地说。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全国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了近300万张。按照"罗默法则",床位增加必然带来住院率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供给创造需求的现象,在医疗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床位增加的速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等级医院之间并不均衡。大型三甲医院的扩张尤为迅速,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失衡不仅推高了整体住院率,还加剧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显政绩",大力支持大型医院建设,提供土地、资金等支持。这进一步刺激了医院扩张的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RG/DIP改革:意外推手还是必要之举?

2018年开始推行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本意是为了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结果。

某三甲医院医保办主任张华(化名)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的支付方式下,医院更倾向于收治病情相对轻、住院时间短的患者。这样可以提高周转率,增加收入。"结果就是,一些本可在门诊解决的小病,也被安排住院。

更有甚者,一些医院为了规避单次住院费用限制,将原本一次住院的治疗过程人为分解成多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一个需要三周治疗的病人,可能被安排住院-出院-再住院,变成三次住院记录。"张华说,"这样既增加了住院率,又能获得更多支付。"

一位医保局工作人员王伟(化名)观察到,在DRG改革后,医院"分解住院"的现象明显增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多家医院的低倍率病组占比达到了40%以上,这意味着"小病大治"的情况可能正在增加。

然而,也有专家指出,DRG/DIP改革本身并非问题的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在于我国的实施方式与国际惯例有所不同。国际上普遍采用固定费率法,而我国多采用点数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院增加服务量的动力。

尽管如此,DRG/DIP改革作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重要手段,仍然具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关键在于如何优化实施方案,堵住政策漏洞,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河南新乡多位医护人员到一医院讨薪 涉事医院回应:情况属实——大皖新闻
新乡市卫健委回应多名医护站门口讨薪:事情已解决,拖欠工资已补发——大河报
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世界银行
10年翻番,住院率比高收入国家还高,国人体质下降了?——财健道
我国住院率破20%大关,多地医保局警觉,“爱住院”是真实需求,还是被诱导的?——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