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第10期 总第809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时代·新生代·新形态

——豫剧对演艺新空间的探索与拓展

文/贺宝林 魏 洁

随着体验时代的到来,传统戏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戏曲市场萎缩、观众老化、人才断层的现象十分突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自2024年始,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的带领下,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立足新时代、关注新生代、创造新形态,联合有关单位分别在上海、北京、郑州三地开展“豫园·京园·家园”小剧场沉浸式驻场演出,开启了豫剧沉浸式驻场演出的先河,为拓展戏曲演艺新空间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基本情况

“豫园·京园·家园”豫剧沉浸式驻场演出每月在上海、北京、郑州各演出3场,截至目前已演出了40多场,网上关注量突破500万人次。为了做好在三地的驻场演出,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察和论证,针对三地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观众群体,对演出进行了不同的定位。相比而言,上海重传播、北京重传承、郑州重创新,并在演出剧目、演员配置、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以确保驻场演出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

一是“豫园有约”。2024年1月21日,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在上海豫园“海上梨园”开启“豫园·豫剧·遇知音”驻场演出,让一个北方剧种落地时尚的江南,称之为“豫剧入海”。豫园位于上海河南路中段,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超过20万人,为豫剧向世界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以豫园为中心,又辐射到上海大世界等多个演出场所,让豫剧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得到淬炼和提升,形成国内外游客“到上海必到豫园,到豫园必听豫剧”的文化盛景,从而使豫剧登上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实现“豫剧入海、文化出海”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豫园豫剧遇知音——豫剧人李树建入驻上海豫园启动仪式(上海)

二是“京园有戏”。2024年5月16日,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首次在北京河南大厦开展豫剧驻场演出,称之为“豫剧进京”。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剧种都慎重看待进京演出,并把北京观众的评判当作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到北京演出的剧种都十分注重展示它们最正宗的传统,以便获得独特的身份认同。同时,北京还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本地的大剧种,这就为到北京演出的各个剧种提供了相互交流的高端平台,为各个剧种强化自己的艺术个性提供了重要参照。600年前有昆曲进京,200年前有徽班进京,现在有豫剧进京,实现“豫剧进京、艺术传承”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园有戏——豫剧人李树建入驻北京河南大厦驻场演出媒体见面会暨启动仪式(北京)

三是“家园有情”。2024年2月20日,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在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拉开了驻场演出的序幕,称之为“豫剧回家”。之所以称为“回家”,是因为“入海”也好,“进京”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促进豫剧的创新发展,为了落实河南省委提出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河南是豫剧的发祥地和大本营,不同于在“豫园”“京园”的演出,豫剧在“家园”的演出面对最内行同时也最挑剔甚至最苛刻的观众,因此推陈出新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规划,待这种演出模式成熟之后,将在河南全省18个地市逐步展开,实现“豫剧回家、遍地开花”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时代·新生代·新形态——看我戏曲新一代”沉浸式驻场演出专家研讨会(郑州)

二、主要做法

小剧场沉浸式演出是当下戏曲发展的一种潮流,对戏曲演出空间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拓展。豫剧作为一个拥有庞大观众群体的大剧种,开展沉浸式演出没有成熟的经验,特别是在河南之外的上海、北京开展驻场演出更是前所未有。为此,李树建带领他的团队,对三地的驻场演出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和全新的打造,为古老的豫剧穿上了时尚的外衣,从而具备了崭新的演剧形式和艺术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树建说他是豫剧的探路人。其做法主要有以下5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小雨喷空表演

一是颠覆性创意,创新演剧形式。演出全程融入“喷空”元素,不是重要的场次,由“喷空”演员串场讲述,重要场次则由戏曲演员演绎,串场讲述与演员表演默契配合、相得益彰,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既能深刻理解剧情内容和思想内涵,又能欣赏到演员精湛的艺术表演,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喷空”是河南新兴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内容是用河南话讲述河南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语言幽默风趣,形式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标识性。在不损害剧目艺术质量的前提下,“喷空”和豫剧的融合使演出时长得以大幅度压缩,让剧目内容更加精练、情节更加紧凑、冲突更加激烈、氛围更加融洽,令观众耳目一新,从而实现“老戏曲,新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浸式豫剧《程婴救孤》

二是沉浸式体验,培养年轻观众。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拉近演员和观众的距离,舞台一律改用T台,观众围绕T台欣赏演出,演员则从不同的方向登场。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和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让观众真正沉浸到演员的表演中。如演《程婴救孤》时,屠岸贾派爪牙到观众席中搜寻孤儿,与观众发生激烈的争夺;如演《清风亭上》时,张元秀提着篮子到观众席中要饭,甚至流着泪坐到观众席中演唱。这种深度的体验改变了豫剧观众传统的构成比例,三地演出年轻观众的上座率均超过40%,包括很多在校的大学生。正如李树建所说:“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吸引年轻观众为根本目的,重视对年轻观众的培养,满足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浸式豫剧《清风亭上》

三是签约制选拔,推介青年人才。人才是戏曲传承的最重要因素,李树建一直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从举办首届豫剧本科班、创建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到今天的豫剧驻场演出,他一直致力于豫剧人才梯队的打造。每场演出他都会邀请年轻演员参加,如在上海豫园与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演出时,就引进了新文艺群体的杰出代表、青年演员谢彦巧的团队,在北京河南大厦演出时,就邀请了被称为“全国民营院团一面旗帜”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与此同时,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还签约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加盟演出,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李树建曾多次表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介年轻演员,是要打破过去戏曲人才隔代红的规律,通过多方推介实现戏曲人才代代红的目的。

四是多业态合作,促进文旅融合。豫剧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剧在三地的驻场演出必须用足、用好、用活河南文化资源,促进河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此,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实施项目化运作,对驻场演出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一是以豫剧为代表的河南经典戏曲剧目;二是水袖、变脸、耍獠牙等中国戏曲绝活;三是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如少林功夫、太极拳、文字等;四是配合宣传三地历史文化创排原创剧目。同时,还将借助上海豫园和北京河南大厦的影响和优势,设立河南名优特产专柜,如郑州烩面、好想你大枣、信阳毛尖、温县铁棍山药等。为此,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有关单位组建了演出团队、营销团队和宣传团队,形成立体化、矩阵化、多元化的演出网络体系。

五是科学化推介,实现国际表达。豫剧驻场演出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让传统戏曲与时代发展相接轨。特别是利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前沿优势,让中原文化与海派文化交融、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激荡,利用北京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提升豫剧的文化品格,实现传统文化、中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同时,李树建还邀请全国各个剧种的名家参加演出,对中国戏曲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整体性的向外推介,以展示中国戏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李树建还多次携带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等地的众多外国弟子参加推介和演出,利用他们文化使者的身份,将中国戏曲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提高中国戏曲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经验启示

李树建退休后本可以去颐养天年,但他率领他的团队面对现实、正视问题、直面挑战,以探路者的勇气和担当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说他在职时带领剧团创精品,退休后带领剧团闯市场。经过半年多的实践,他在上海、北京、郑州三地开展的小剧场沉浸式演出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为戏曲开辟出一片崭新的演艺空间。对戏曲的未来发展而言,他带来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豫园豫剧豫知音—豫剧人李树建入驻上海豫园合影

一是与当代社会同步。戏曲淡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视野并非一日形成,这种现象也并非戏曲所独有,它是传统文化在信息化时代共同遭遇的发展瓶颈,反映了历史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深刻变化。根本原因在于,随着中国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没有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导致戏曲在各种文化的交锋中逐渐被边缘化。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必须从现实中来寻找,如何守住老观众、培养新观众、吸引年轻观众?这是关乎戏曲发展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而这,正是李树建开展小剧场沉浸式演出的初衷和目的,因为小剧场沉浸式演出是戏曲发展的一种趋势,他希望以这一新生事物为载体,为戏曲走出当前的困境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让戏曲深度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

二是与当代生活相协调。在体验经济时代,观众对艺术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豫剧沉浸式演出采用“喷空”与戏曲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戏曲与曲艺、悲剧与喜剧、演员与观众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豫剧沉浸式演出由“被动”变“主动”,由过去的“我演啥观众看啥”变为“观众看啥我演啥”,不断更新演出内容,让优秀的民族艺术更加贴近人民,更加深入民心,从而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扬。豫剧沉浸式演出坚持“变”与“不变”,“变”的是方法和形式,“不变”的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始终围绕民族文化根脉,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始终追求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把百姓喜闻乐见、反映百姓心声的正能量作品,以小舞台、沉浸式的演出方式展现出来,以达到以文化人、以艺养人、以戏树人的目的。

三是与当代审美相适应。如何让市场活跃起来,是戏曲发展的核心,如何让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戏曲在当代遇到的最尴尬的场面,就是国潮很火,戏曲却火不起来,一个戏曲名家甚至火不过一个快餐网红,其根本原因在于戏曲缺少年轻的演员,舞台缺少青春的活力。培养青年演员不只是戏曲传承的需要,也是吸引青年观众的需要。因此,豫剧在三地的驻场演出不仅每场都邀请年轻演员加盟,而且每次演出后都会与年轻观众面对面地交谈,鼓励他们参加有奖提问,倾听他们的心声,回答他们的问题,在与他们的真诚交流中了解他们的审美需求,找到年轻人不走进剧场看戏的症结。实践证明,培养新生代观众必须从培养新生代演员开始,让青年观看青年,让青年带动青年,让青年吸引青年,只有这样才能让看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新时尚。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演艺新空间方兴未艾,而“豫园·京园·家园”作为一项跨地域、多业态、沉浸式的驻场演出活动,对拓展戏曲演艺新空间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与探索。特别是对三个不同演出场地的精准定位,为实现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科学化推介创造了条件。因此,豫剧驻场演出在豫剧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我们期待着它能成为当代戏曲发展的一种可供复制的范式,为不断拓展戏曲演艺新空间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贺宝林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魏洁系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