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法华经》

《正法华经》,共计十卷,由西晋时期的竺法护于泰康七年(公元286年)在长安精心译出。此经作为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智慧与慈悲精神。

在这部经典中,佛陀以其无尽的智慧与慈悲,巧妙地设立了种种教化方式,旨在普渡一切众生,引领他们走向解脱与觉悟,最终实现成佛的至高境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经中详细宣说了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观世音(在此经中译作光世音)的诸多事迹。这些事迹不仅展现了观世音菩萨无尽的慈悲与智慧,更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正处于战乱纷飞、浩劫四起的广大民众,为他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希望的光芒。

《正法华经》的译出,不仅丰富了当时佛教经典的内容,更为后世佛教徒提供了宝贵的修行指南与精神寄托。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佛教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法华经》目前仅存有三种汉译本,其中最为古老的是《正法华经》。这部经典原本珍藏于于阗国王宫,以六千五百偈的贝叶经形式流传,内含众多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中未见的譬喻故事,且其品名与《妙法莲华经》相比也有诸多差异,因此成为对比研究《法华经》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全经精心编排为二十七品,内容上虽与罗什译本大致相似,但在细节之处却有所出入。例如,“药草品”(罗什译为“药草喻品”)中增添了迦叶的问答以及日月生盲的生动譬喻;“授五百弟子决品”(罗什译为“五百弟子授记品”)则引入了入海取宝的精彩譬喻;“药王如来品”(罗什译为“法师品”)则叙述了宝盖王及千子善盖太子法供养的事迹,独具特色;此外,各品中的咒语也均被巧妙地翻译成了汉语。

在“总持品”(罗什译为“陀罗尼品”)与“乐普贤品”(罗什译为“普贤菩萨劝发品”)中,关于陀罗尼的汉译差异尤为显著;同时,《正法华经》还将“提婆达多品”与“见宝塔品”合并为了“七宝塔品”;“光世音普门品”(罗什译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则未包含“重颂”部分;而“嘱累品”则被置于全经之末,作为收尾。以上几点,构成了《正法华经》与《妙法莲华经》之间的主要差异。

据佛教经录记载,竺法护于西晋武帝太康七年八月十日译出了《正法华经》,这是《法华经》的第三次汉译,笔受者包括张士明、张仲正、聂承远等诸位大德。

来源:西晋 竺法护译《正法华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