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城里,如果有亲人去世了,都是选择火葬了。

而且近些年,在有些农村也开始推行火葬了。

但在很多农村里,依然还是采用最古老的土葬的方式。

而丧事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情,都会尽力办得圆满,不让他人说闲话。

自古以来,但凡重大的事情,讲究的规矩也是很多的。比如在办丧事时,就经常听到有的人说“丧不报、孝不吊”,这句老话是什么意思呢?

丧不报,孝不吊

它说的是如果没有接到报丧的消息,那么就不需要去参加葬礼、吊孝。根据我国的葬礼的规矩,当老人去世了,第一时间给亲友去报丧,就是告知家长老人去世了,通知他们在哪个时间,什么地点来参加葬礼。

但是如果没有报丧的话,那么即便是关系很好,也是不能贸然前往的。

这是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一种丧事规矩,许多在农村里长大的朋友们应该很清楚,那就是如果谁家有亲人去世了,那村里的人在听到鞭炮(烧倒头纸)响了之后,了解到有村民去世了,每家每户都会安排一个人主动古来给去世老人报丧。

可是,有些亲戚比较远的,自然就需要人去通知了。这个时候,主人家就会在村里找一个一个办事靠得住的人去给所有的亲戚报丧。

多数地方都是选择有血缘关系的人来做这件事,一般都是让侄子代劳,也有些地方没这个规矩。不过现在基本都是电话通知了!

而被通知的亲戚,都会第一时间来吊孝,送老人家最后一程。如果有些亲戚没有接到这个通知,即没有人去通知到他们,那即便是知道了逝者去世的消息,也是不会过来吊孝的,而这也就叫“丧不报、孝不吊”。

那么,为什么没有报丧就不能去参加葬礼呢?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从礼仪和尊重的角度来看,报丧是一种正式的告知方式。在传统观念中,丧葬是一件极其严肃和庄重的事情,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丧不仅仅是简单地通知他人有人去世的消息,更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和对亲友的告知义务。

如果没有报丧,就意味着丧家可能有自己的考虑或者特殊情况,不希望某些人参加葬礼。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前往可能会被视为不恰当的行为,甚至可能会给丧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另一方面,报丧也有助于亲友们做好心理准备和安排。得知有人去世的消息后,亲友们可以有时间调整自己的情绪,安排好工作和生活,以便能够以更加合适的状态参加葬礼,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丧家的慰问。

如果没有报丧,亲友们可能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得知葬礼的消息,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无法以最好的状态参与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没有报丧就去参加葬礼还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在一些情况下,丧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通知某些人参加葬礼,而这些人如果自行前往,可能会让丧家感到意外和不适。这可能会导致双方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影响彼此的关系。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交方式的多样化,“孝不报,丧不到”这句话的含义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一方面,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消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知有人去世的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正式的报丧,一些亲友也可能会主动去参加葬礼,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慰问。

另一方面,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支持。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报丧,亲友们也可能会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和对丧家的关心而主动前往参加葬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这句老话还有下半句的,那就是“不烧纸钱,不谢孝”。这半句的意思是说那些知道老人去世的亲朋好友,都会来去世老人的灵堂前吊唁。

而在吊唁的时候,一般都会自己带上一些纸钱过来,并且在老人的灵堂前烧掉。

这个时候,老人的后代们就会以跪拜叩头的方式向他们表示感谢。但如果前来吊唁的人并没有烧纸钱,那也就意味他们和老人的关系很一般,所以戴孝之人是不需要向他们行跪拜谢礼的。

关于农村丧事的规矩还是挺多的,而且各地的规矩也是不一样的。虽然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百无禁忌,但是在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讲究还是需要了解一下的。

如果做得不对,就很容易好心办坏事。比如在农村里还有另外一句老话:寿不送烟,丧不后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在你的家乡还有这个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