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4年9月27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气象条例》,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此次《条例》在气象数据开发利用、探测设施布局和灾害防御等方面作出了多项突破性规定。
《条例》第五章专门规定了气象数据开发利用,这是本次立法的一大亮点。
《条例》以专章形式,重点从两方面作了规定:一是在气象数据开放方面,明确按照气象数据开放目录,依托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数据资源平台向社会开放公共气象数据。二是在气象数据授权运营方面,明确公共气象数据授权运营的主要框架要求,即由市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市数据部门授权符合条件的运营主体进行数据开发利用,并对被授权运营主体、平台及数据分类分级、安全管理等提出基本要求。
上海市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浦佳伟解读称,此次条例中对气象探测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数据共享做出相关要求,并要求提升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加强新媒体气象信息服务管理,提升公众获取气象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其中,部分做法属于全国首创。
比如在气象设施高效配置、资源共用问题上,《条例》从规划源头共建气象探测“一张网”、重要基础设施重点设置、超高层建筑科学设置几个层面作了完整的制度设计。
在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发展数字经济领域,《条例》以专章形式创设了气象数据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条款,重点从公共气象数据开放与授权运营两个方面作了规定,明确公共气象数据授权运营的主要框架要求,为气象数据的开发利用打下制度基础,积极为“放得开”“管得住”的体制机制探索新路。浦佳伟说。
在气象探测设施布局方面,《条例》也作出了创新性规定。
其中,第十二条要求将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衔接。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冯磊表示:“这些条款将帮助我们构建更加完善的气象探测网络。例如,我们已在洋山港区加强大雾监测预报预警,成功保障了低能见度天气下国产大邮轮的进出港。在港区,我们安装了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对海雾的探测精度。此外,针对上海的高楼林立特点,我们正在推进在超高层建筑顶部安装自动气象站,这将极大地增强城市精细化气象监测能力。”
《条例》第四章对气象灾害防御作出了系统规定,明确了政府层面的防御协调机制、预警信息发布程序以及灾害风险评估制度。
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沈利峰介绍,气象部门建设完善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持续促进预警信息传输能力的提升。
目前,预警发布中心已与全市50家委办局及新闻媒体单位对接并部署了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市民可以通过短信、传真、影视、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手段获知气象预警信息。
气象部门也与广播电台、电视、申通地铁、移动电视、新潮传媒等信息传播单位建立了信息发布绿色通道,与三大运营商建立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全市预警信息能在5分钟内传输至各发布渠道,其中基于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可达秒级传输。
聚焦“一江两岸”核心区建成了城市内涝、大风高坠、健康气象和风险普查等4类智能应用场景,上海气象部门还打造大桥团雾黑冰气象风险、玻璃幕墙清洗指数风险、降水影响交通通行风险、陆家嘴高层云海景观预测等系列气象服务智能应用场景。
沈利峰透露,气象部门已将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技术初步应用于预报业务,并在服务过程中对相关预报模式进行训练和调整,在业务实战中不断优化技术路线,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持续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
此次发布的《条例》还为气象科技创新提供了法律支持。
冯磊介绍,气象部门已推动 ‘气象×金融’融合,探索金融领域的气象要素创新。在航空气象方面,我们开发的自主专业数值模式成功保障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试飞。该模式能够精确预报机场周边的风切变、湍流等危险天气,大大提高了飞行安全性。
冯磊还提到,上海气象部门将按照《条例》的指引,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应用,更好发挥气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赋能作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