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开国少将,被后人称为我军史上的一位勇将、战将、猛将、悍将,集这四个荣誉融为一身的开国将军不多,此人便是丁盛。我们先说说被后人称为四个“将”的含义,根据晚清时期所著《盛世危言》一书,对“将领”进行分类的说明:
勇将,就是作战勇猛,胆略过人,同时还拥有出色的指挥才能,以及军事理论才能。历史上典韦、许褚、赵云就属于这一类,比如赵云单枪匹马,长坂坡“七进七出”,斩杀敌人七十多位将领,救出阿斗。
战将,指统帅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敌军,战功赫赫,成为一个军事集团的柱石。史上韩信、李靖、徐达等属此类,比如明初的徐达,他是第一个从南方北伐获胜的大将,压着号称蒙古铁骑、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吊打。
猛将,就是非常勇猛,打仗冲锋陷阵,横扫敌人千军万马,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军事将领。历史上张飞、尉迟恭、常遇春属于此类。特别是张飞,当阳坡坡的桥上一声怒吼,吓退了曹操数万大军,夏侯杰直接阵亡,号称“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悍将,指的是作战顽强,而且能力强悍,不轻易屈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将领,不只是领兵打仗,还具有谋略。历史上霍去病、李文忠、曾国荃属于这一类型。最典型的是曾国荃,以2万湘军千里奔袭作战,大穿插、大迂回,与20万大军的李秀成硬刚,大战44天,守住了雨花台要塞。最终于把经营十多年的太平天国全线剿灭。
丁盛之所以能把勇将、战将、猛将、悍将四大荣誉集于一身,当然并不是浪得虚名,也是有故事,那么,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丁盛是江西于都新坡上溪排村人,原名丁三,后改丁盛,他排名最小,母亲尤宠爱,那时由于家里穷困,不到10岁就要去放牛,外出打工,砍树放排,只为了挣一口饭吃,还不能填饱肚子。就在他16岁的那一年,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来到村里,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翻了身,他看见红军管饭饱还有肉吃,于是约了村里6个放牛的小伙伴,瞒着家里人去参加了红军队伍。
参加红军初上战场的丁盛,初任连部通信员,继任团部、师部通信员,由于他长得挺文静,浓眉下挺大的眼睛,目光也挺温和,且人很机灵,头脑灵活,跑得飞快,人称他跑起来狗都撵不上,便调到团部当了一名“旗官”,这名字叫官,其实就是一名打旗兵,那时的部队行军打仗,必须一个扛着红旗形影不离跟着团长,以打红旗为联络信号,所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红旗指引战斗,红旗飘到哪儿,全团官兵打到哪儿。
在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战斗中,丁盛依然勇敢地高擎红旗紧跟团长,在一次冲锋的过程中,不幸的是团长中弹牺牲了,但丁盛打的红旗并没有因为团长的倒下而倒下,而且是冒着敌人的炮火继续勇猛前进,并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的阵地,终于把红旗插到山头上。此役取得了胜利,多亏旗官胆子大,旗子打得好。他因此受到了上级表彰,还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丁大胆”。从此,他的勇猛也在队伍中传开了。
有了这次勇敢的经历之后,丁盛在红军中的职位不断上升,由连长、营长再到团级干部,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已经是成长为一名师长了。他领导的这支队伍,在后来的一些岁月里,打得最出彩的几次战役,那便是梨树沟大捷、天津战役、衡宝大捷、中印反击战的瓦弄大捷,成为了他戎马数十年闪光的亮点,也成就了他勇将、战将、猛将、悍将的殊荣。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其实,丁盛取得的这些成就,并不是他单打独斗而来的,主要还是得团队的力量,其中,丁盛手下有许多出色的将领,其中有一位猛将,建国后也授予少将军衔的韦统泰就是最杰出的一位。
韦统泰,山东曹县青堌集韦老家人,他的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据《韦氏族谱》载,其祖明洪武间由山西迁此居住,后人丁兴旺,析出数支,遂有斯名。当年的进士,那可以说妥妥的当官的,因此,他出生是一个书香门第大家庭,他6岁读私塾,后进入中学读书,是一名知识分子。
就在这个时候,全民抗战的热潮传遍全国各地,热血青年韦统泰毅然从山东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由于他是知识分子,通过抗大的学习提升,很快就受到组织的重用,成为晋察冀军区的侦察参谋,侦察股长,这个时期,由于工作的关系,他认识了也在这里担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老一团政委兼团长的丁盛,并成为了他的手下,两人便开始了十数年的合作。
一开始的东北的时候,丁盛是师长,韦统泰是他手下的一名团长,由于这个师刚刚成立不久,在领导眼中不知道战斗力如何,因此分配给他们的任务是预备师,当时,敌人主力结集六道沟一带,上级领导这个师前往六道沟附近的梨树沟门作为警戒。
梨树沟门位于今兴城三道沟满族乡西北部,早在清朝的时期,此地是处于热河通往奉天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一个战略要地,长期驻扎大量的清朝军队,通过百年的发展,这些军人在这里成家立业,繁衍后人,慢慢地成为一个较大的镇。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解放战争时梨树沟被国民党列为重点进攻地区,并抢先丁盛的部队占领此地。
当时,丁盛师冒着雨星夜火速开赴梨树沟,计划在镇上设立师指挥部,以此为中心一举消灭敌人,谁知那天晚上先头部队进了屯子,在黑灯瞎火中发现,一个镇上都住满了头戴钢盔闹哄哄的军人,原来敌人先我军一步占领了屯子。先头部队的团长正是韦统泰,他虽然倒吸一口冷气,但很快不待上级命令当机立断下达向敌人开火,随后队伍迅速抢占制高点,其余各部迅速将敌割裂、合围,随即展开作战,激烈的战斗随即打响。
韦统泰率领的一个团打得异常勇猛,在高地激战中,一个团的军号一齐吹响冲锋号,顿时枪炮声,喊杀声,冲锋号声,天地间充满了这声音,后人回忆,那勇猛的威势,那种惊心动魄,把人冲动得热血沸腾,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的。此时本来如惊弓之鸟的敌人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虽然人数多,又是抢占一步占据要地,但在我军的打击之下,很快败下阵来,进驻梨树沟的二个团基本被歼灭,活捉敌副师长及参谋长,揭开了冀察热辽秋季攻势的序幕,影响了东北战局的发展。史称“梨树沟大捷”。战役结束后,这个师也晋升为四野的主力部队。
“梨树沟大捷”韦统泰团荣立大功,在接下来的攻打天津时,韦统泰团经过一个小时激战,攻下民权门外的范家堡,全歼守敌一个营,再次受到表彰。特别是在随后的衡宝战役中,师主力穿插到敌人重兵的后方,依然是团长的韦统泰,率领一个团在黄土铺以北牛形山一带选择阵地,截击敌人。此时,看到敌人大部队通过黄土铺,韦统泰不等上级命令,火速调动部队跑步行进 4 公里,将敌人拦住,随后将全团 9 个连一字排开,全线发起冲锋,主动攻击敌人。
有句老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得怕不要命的。韦统泰指挥部队猛冲猛打,那种不要命的架势,尽管这是白崇禧号称“钢7军”军部和直属队,在韦统泰部的猛烈攻击下,本来已经不行了的敌人,就彻底垮了,一举生俘敌军参谋长,这就是衡宝战役中著名的“腰斩七军”,全团记战功一次。
几次重大战役荣立大功的韦统泰,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他的职务上升也很快,由团长到副师长、师长,1955年授予大校,后晋升为少将。抗美援朝胜利后晋升为副军长,还是跟丁盛一起。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上级决定成立以军长丁盛为首、副军长韦统泰为副的前指(亦简称“丁指”),展开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
瓦弄是高山、峡谷、密林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但韦统泰克服异常艰苦的条件,与丁盛一起率领部队,立即落实各项作战准备工作,形成作战方案,并向印军号称王牌师发起全线攻击。经激战夺回印军占领的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歼灭印军三个营全部、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十一旅旅直分队等部共一千二百多人。是役史称“瓦弄大捷”。
韦统泰指挥作战计划周详,决心果断,所率部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也与自己上司丁盛一样,职务不断得到晋升,特别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有战功、有文化、有理论,有实践的韦统泰越来越受到重用,先后担任了军长以及大军区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被战友们称为军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韦统泰的命运却发生了改变。原来当时正在国防科委担任副主任的他,被人质疑没有逐级传达上级这一重要文件,甚至有人提出当年他颇得林总信任,林总的妻子甚至给他做过饭之类,要求他检讨交代自己“上了船”的所谓“罪行”,虽然韦统泰多次在会议上讲述自己的生平,把自己的经历都说了出来,并且一再强调自己第一时间传达了上级文件,但还是没有过关,最后被撤职审查。
然而,九一三事件后韦统泰的上司丁盛,却毫发未损,后来还更加得到领导的信任,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丁盛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而韦统泰却还在审查之中。当然,在被审查期间,韦统泰始终坚信组织,他坚信自己是清白的,正是凭借顽强的毅力,终于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终于迎来了花开时节的平反并官复原职。
当韦统泰呼吸着监外的新鲜空气的时候,他的老上司丁盛却陷入纷争遭到批判,被解除了相关职务,并受到了调查,一时间生活捉襟见肘,他经常感叹:“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好在他的部下时常接济他,生活也过得去。
而韦统泰平反之后享受离休待遇,居住在北京的军区干休所,不管是住房还是医疗都有妥善保障,晚年的生活平静而又淡然。直到2013年因病去世,终年96岁。值得一提的是,韦统泰将军的儿子也是一名军人,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任职,授予大校军衔,真是虎父无犬子。不过,丁盛韦统泰这一对在战场上搭档十数年的战友,其晚年境况和待遇的迥异,着实令后人感叹唏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