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产业关乎数以千万人的生计,关系到主要工业大国的国运,关乎到全球气温的变化。从大势上讲,任何人、任何国家,阻拦新技术发展都将是螳臂当车,会被时间击得粉碎,希望美欧在这一问题上适可而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7日,就电动汽车关税磋商问题,商务部做了简要说明。发言人何亚东指出,中方展现了最大诚意和灵活性,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进展,但是欧盟始终回避中国的关切,致使磋商出现了重大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务部强调,中方已向欧盟发出邀请,呼吁对方就上述问题和中国进一步磋商。至于媒体问及中国是否对来自欧盟的汽车加税,何亚东回答,中方正在研究相关问题,将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之后,慎重做出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1—8月,中国对欧汽车出口产值超过了80亿欧元,占到了中国汽车出口总额的30%左右。按照趋势,今年中国汽车对欧出口产值一定会超过100亿欧元大关。与之形成反差,欧盟汽车在中国的市占率持续走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乘联会数据,6月份,日系、美系、德系品牌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3.5、2.9和2.6个百分点。用欧洲专家的话说,中国消费者不再关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反而对电机、电控、电池和自动驾驶技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连续数月超过了50%,也就是说中国每卖出一辆汽车,就有一辆是插混式、纯电、混动汽车,趋势得以保持,相信用不了三年,中国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另外,去年中国进口了5亿吨原油,其中的7成用于了交通领域,可以想到,待中国完成产业链转型,中方将无需进口太多的原油,甚至中国可能因此成为原油净出口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念于此,几乎所有的燃油车和石油生产大国,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老莫认为,欧盟还将升级对华贸易战,而中方为了对等反制,一定会拿欧盟最为倚重的汽车产业下重手。

可能有网友说了,贸易战打响对中国不利,会影响到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然而事实是,当中国完成了工业转型,获得了最高生产力,再和欧盟妥协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一:中国掌握了最高文明,电动产业链在中国高度集中。

分析指出,中国消费者全部购买电动汽车,会给国家新创造至少500万的就业岗位,因为当前就有超过500万人在合资、国企和外企车厂工作,而新能源的渗透率不过区区的50%,还有另一半蓝海供中国车企开拓。

这种情况下,中方对欧盟汽车加征超过30%的关税,会加快欧洲车在中国的出清速度,让宝马、大众、奥迪等车企遭受灭顶之灾,因为它们的盈利重心就在大中华区,短期根本没有调整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二:欧盟对中国缺乏了解,认为中国政府还会和过去一样非依赖欧洲的市场不可。

需要说明:全球化的目的是促使人员、物资、技术和专利有效转移,让消费和生产达到最佳匹配,而在中国这里,全球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即中国通过对外输出廉价商品,获得外国的资本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突破创新。

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在发达国家的夹缝中得以艰难蜕变成工业国家的大国,比较一下周边的印度、越南,它们都在泥潭里挣扎,都在为如何获得最低生产力而废寝忘食。

所以说,中国的成功不可复制,美欧对中国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

原因三:欧盟认为中国离不开欧盟的市场,中欧关系激化,会让中国众多企业破产。

诚然中国将承受企业销量下滑,甚至破产的风险,但是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基础,又决定了中方得以将过剩的产品由出口转内销。中国目前实行汽车、家用电器以旧换新,增发消费券等措施,就是想第一时间稳住下滑的经济。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中国得以生产几乎所有的商品,中国拥有完备的现代产业链,就不怕美欧和自己翻脸。好在中国用时40多年,终究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就问美欧现在还拿什么卡中国的脖子。

欧盟亦有被人看低的时候,想当年,欧洲是何等的盛气凌人,动辄对中国消费者和本国消费者区别对待。不巧的是,40年以后,中国开始反向拿捏欧盟,真真是“富不过三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