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的商务楼宇,如今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里面不只有传统办公空间,也不只有便利店、咖啡馆等配套服务业态。一些本该开在街边的店铺,如服装店、首饰店、洗衣房等,也会选择商务楼

有的商务楼里,酒店式公寓、酒吧餐饮、生活配套服务等一应俱全,一些租户就看中这栋楼“足不出户,可囊括生活与工作的全部”。

调研采访中,我们遇到了各行各业的租户,听了听他们的心声,发现诉求五花八门。

有的租户“爆改”商务楼,以能否改动窗户、空调管道等作为选址考量。有的租户成为半个“甲方”,灵活运营楼宇空间。有的租户看中业主的风格,欣赏业主的理念,冲着人格魅力而不完全是楼宇本身。

另一方面,业态需求越来越多元,对商务楼宇的软硬件、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上海有一批商务楼年岁较长,硬件老化。和社区更新、公共空间更新一样,“老商务楼更新”很少被人关注,但确实是市场上迫在眉睫的“刚需”。

近几年,上海一些新兴地块新建的商务楼,不仅硬件、软件俱佳,且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标配”。面对这些竞争对手,大批量老楼宇从电梯、空调等设施到公共空间,已到非更新不可的节点。

“那些几十年的老楼,如果硬件本就先天不足,面对市场的后来者,不改造就没有未来。”采访中,有人这么说。

可改造有改造的难度。商务楼的更新,涉及资金池、业主方、租赁方等,协调工作繁复。如果涉及外墙等硬件改造,流程更是复杂。

一种情况是,楼宇只有单一业主,需要该业主投入大笔资金。有人举例说,人民广场有一栋楼宇,物业管理维护得当,出租率90%以上,至今“保养”得很好,人气也可,普通人走进去并不觉得老旧。但管理方仍然觉得到了应该改造的时候,问题是涉及资金,一直无法说服股东。

一旦改造,楼里的租户可能会流失。有商务楼用临时免租来留住租户,但那仍是一场豪赌。整栋楼的焕新,需要业主下大决心。

另一种情况是,一栋楼宇涉及好几个业主,改造就更难了。商务楼不像居民区有业委会,它无法形成统一决议,但凡一个业主不同意,这件事就很难往下推。

总之,老旧商务楼宇的更新,有成本问题、业主意愿问题、租户流失问题、审批环节问题等。或许每一项都是一个大课题。

而从营商环境的角度,它又是相关部门大有可为的空间。比如为业主之间牵线搭桥,建立协调沟通的平台。在权责范围内,帮助业主一起推进楼宇更新。

又比如报批过程,在不违反安全底线,与周边环境不违和的前提下,给予大楼外立面改造、属性变更等更多包容。

有的写字楼本是单纯的办公属性,按需求趋势,一楼想要辟出一些商业属性的店铺,这类属性变更,相关部门能否在流程上提供更多便捷?

此外,商务楼宇的多元化业态,也不是想变就能变的。比如亚洲大厦,从原本的办公租赁,到内部划出十几个小剧场,人员密度不同,适用的消防安全标准等不可同日而语。亚洲大厦经历了多个部门多番论证和相关硬件改造,才有今天的名气。

这样的个例,在未来商务楼宇多元化的大势所趋下,相关方能否从中借鉴,打磨出一套可复制的标准和流程?

已经有老旧楼宇成功更新后,租金上涨,出租率不错。也有的楼宇改造后,完成楼宇内产业、生态、能级的提升,改造时引入低碳和智能技术,以此吸引租户。

更有趣的是,如今,一些商务楼还承担起一部分社区服务的功能,比如社区的便民超市、银行、咖啡馆、停车等功能,开始依赖商务楼。

有商务楼看中社区的人流,直接开辟一些灵活办公的独立工位,服务周边3公里的“邻居”,甚至在广场上组织市集摆摊,吸引社区居民,也让楼宇内的租户们彼此交流,促进业务往来。

过去,商务楼内就是单纯的工作,商务楼外才有多彩的生活。但如今,商务楼内,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它可能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它和社区更新、社区营造处在同一个圈子,它也逐渐和街边店、商圈有所重叠。

从营商环境的角度看,我们为商务楼“赋能”,能做的还有很多。

(来源:解放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