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观看清朝古装剧的朋友们可能会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皇帝驾崩之后,大臣们都会小心翼翼的把皇帝的遗诏从正大光明匾后面请出来。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大臣们和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才会知道他们新的主子是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深思过这件事情,这其实是一件并不寻常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在皇帝驾崩之前没有人能够知道下一位继任者是谁。所以大臣们没有办法提前选择效忠的对象,即使是被选中的那个继承人恐怕也没有经过提前的准备,对于治理国家的事情自然也没有多少经验。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的出现,往往会使国家走向政治斗争的危险之中,皇子们都没有人在皇帝毙命之前得到钦定,所以他们每个人对于那把椅子都有自己的野心。朝中的大臣们也因为这些皇子间的你争我夺而出现了派系林立的状况,这其实是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的。
那么为什么清朝会选择这样的传承制度呢?莫非皇帝们完全有自信可以掌控朝局?
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对于清朝来说,他们是从关外进入中原的,关外的生活格外的艰苦,往往都是看谁的本领最大,能够带领族群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以这样的标准所选出的领导者往往不是什么嫡长子,甚至可能和原先的领导者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所以在他们入关之后,皇帝固然也有心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然而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发生了变化。
对于同治皇帝来说,他的儿子康熙是唯一个一个出过天花却没有死的,这样的幸运赐予了康熙得天独厚的机会,让他可以得到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了。而且,同治皇帝英年早逝,他死的时候还完全来不及从自己的孩子中挑选一个能力出色地继承人,玄烨也就成了赶鸭子上架的人物。而玄烨继位之后做的非常出色,几乎可以和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明君相提并论,而且他活的时间足够长,有着足够的时间来为自己的挑选一个继承人。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了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
但是因为康熙在位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所以他的孩子们终于还是有些急不可耐。原本康熙选定的太子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君主,他显得有些过于着急,最终断送了未来。于是康熙在盛怒之下决定不再明面选择皇太子,这样的愤怒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九子夺嫡状况的发生。当然,我们都知道,最终胜出的是雍正。
雍正皇帝为继任者的圣旨正是朝中大臣们从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请出来的。虽然因为之前皇子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质疑雍正的合法继承权。然而毕竟圣旨是当着大臣们的面请出来的,总不会有错。康熙皇帝的这一手虽然不失为明智之选,但同样也是无奈的选择。他的这个做法,意味着他和儿子们的家庭感情已经完全破裂,在权力面前,感情终于还是让位了。
在康熙之后,雍正皇帝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身份,同样选择了和父亲一般无二的传承皇位的方法。他也将继承人的名字放在了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等着自己死后大臣们开启圣旨,自然会请出继承人。所以当清朝顺利的度过了权利的过渡期之后,皇位的传承都是沿用这个圣祖爷钦定的方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人也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上位的。
但是清朝末年,国家的传承在一次出现了问题,各地动荡不安,人们自然不可能继续因循旧例了,传承的立储制度也就从此终结。
当然,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秘密立储的制度固然存在着缺点,然而还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事实上,除了那些因为特殊情况而没有时间制定继承人,或者是因为特殊情况继承人无法继位的情况,皇位的传承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在先君驾崩之前并没有一个名义上的储君,所以皇子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抱有希望。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对那张天下至尊的座位有着渴望,所以他们一个个表面文章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基本上都是皇太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天潢贵胄们自然减少了为祸百姓的可能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