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杜甫描写诸葛亮的一首诗,在杜甫看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能力与功勋最为卓越的一位英豪。不仅杜甫这么认为就连伟大的毛主席都认可诸葛亮的能力。
但让人惋惜的是,雄才大略的诸葛亮最终只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遗憾离世。大部人认为诸葛亮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马谡的任性要负主要责任。马谡因此背负了几千年的骂名。
统一大业真的是一个狂傲自大的小小武将能主宰的么?马谡的下场如何?毛主席为何说,诸葛亮早就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已经犯错了呢?
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字孔明,本来是山东临沂人。但因为父母早逝,所以诸葛亮八岁就跟着叔叔诸葛玄一起生活。后来诸葛玄因为一些原因失去了官职,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湖北投奔刘表,诸葛亮也因此来到了隆中定居。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过了一段比较困苦的生活。
他常常拿自己和管仲、乐毅两大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作比较,但是周围人却根本不理解他,都认为诸葛亮是没有才干的空想主义者。
一直到建安六年,刘备吃了曹操的败仗来到荆州之后,诸葛亮才迎来了人生转机。刘备听了司马徽、徐庶的意见,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他口若悬河的给刘备讲了当今局势以及他的三分天下之计,把刘备听得一愣一愣的。
刘备当下就被诸葛亮的才智折服了,从此便将诸葛亮视为自己的心腹军师和他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而他和刘备的这段对话也就著成了日后广为流传的《隆中对》。
诸葛亮初出茅庐不久就遇到了曹操率兵南下,当时荆州的掌权人刘琮受到权臣游说决定率军投降曹操。诸葛亮敏锐的嗅到了这其中的机会,他劝说刘备趁机攻打刘琮借机拿下荆州。
诸葛亮认为荆州和益州是当今天下最为重要的两大军事要地,如果能拿下荆州和益州那么刘备统一天下大业就很容易了。但是刘备却没有抓住机会,被曹军在长坂坡打败又败走夏口。
在刘备急急如丧家之犬,往往似漏网之鱼的时候,诸葛亮挺身而出亲自远赴江东解救孙权。他先为孙权剖析了局势,又用天下二分法激将法等让孙权做出与刘备联合抗曹的决定。
诸葛亮字字珠玑,针针见血,直接挑明了曹军目前的所有弊端并且提出了“打水战”的战略方针,三言两语就把孙权说的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同意与刘备联合在赤壁迎战曹军。
在此之后,曹军在赤壁遭到了周瑜、鲁肃等人的火攻,一场茫茫大火让曹军损失惨重,败兴而归。赤壁一战之后,诸葛亮更是名声大振。在此之后诸葛亮还辅助刘备打赢了益州之战、汉中之战,最终定鼎荆益成为了一方霸主。
到这个时候《隆中对》里诸葛亮的初始目标已经完全实现,刘备拿下了两大军事重地荆州、益州。如果事态持续向好,那么刘备一统天下的目标很快就能实现。
但可惜的是在之后却接连发生了吕蒙跨江杀关羽,张飞酒后被杀、刘备病故三大惨案。孤木难成林,纵使诸葛亮料事如神,也没料到最终自己要一个人撑起蜀汉政权。
刘备死前将自己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要诸葛亮辅佐幼主重振蜀汉。但是刘禅为人怯懦缺少帝王的能力,所以最终蜀汉的控制权完全落在了诸葛亮手中。
不过好在诸葛亮为人忠心,他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呕心沥血。诸葛亮抓住魏文帝死后曹魏新政权不稳的空隙,决定趁火打劫借势北伐。
但可惜的是诸葛亮错用了狂妄自大的马谡,痛失军事要地街亭,街亭失守之后引发了一连串的负面影响,虎将赵云大败于箕谷,诸葛亮只能带着人马灰头土脸的回到了汉中。
接下来的几年里,诸葛亮北伐之心一直不死。数十年里蜀汉军队一直和曹魏军队互相拉扯牵制,打的好不热闹。
连年征战加上国事操劳耗尽了诸葛亮的心血,三国时期最聪慧的军事家陨落了。虽然诸葛亮在去世前事无巨细都为刘禅留下了锦囊妙计,但刘禅终究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弄丢了蜀汉的江山。
马谡失街亭
不少《三国》的读者都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会失败全是因为马谡大意失街亭。这是为什么呢?马谡是谁?他真的有能决定三国局面的能力么?
马家一共有五个儿子各个才情逼人,被人尊称为马氏五常。马谡是马家最小的儿子,也是三国时期的一员有名的武将。因为他性格豪爽很喜欢抒发自己对国际大事的独特看法,所以深受诸葛亮的重用。
诸葛亮常常会和马谡谈论时政,细心地听取马谡的意见。但是马谡不像他的哥哥一样为人谦逊,他恃才傲物认为自己是三国时期才能最优的武将。尤其是在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之后,马谡更是认为自己已经平步青云,谁都不放在眼里了。
刘备在临死之前告诫诸葛亮,马谡太喜欢夸夸而谈了,他的才能绝对没有嘴上说的那么大。刘备认为马谡不应当受到重用,但是诸葛亮却没把主公的这句遗言放在心上,最终酿成了大祸。
诸葛亮之所以会全力北伐,其中也有马谡推波助澜的原因。诸葛亮七擒孟获,也是马谡提的意见。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是非常器重马谡的。
建安六年的时候,诸葛亮率兵北伐。他命赵云、邓芝两大重臣带领小股军队抢先占据陕西汉中北部,自己则带着主体部队突袭曹魏军队。
当时诸葛亮身边有吴壹、魏延这样身经百战的老将,但是他却没有重用老将,反而力排众议提拔马谡为主帅。诸葛亮本来安排马谡驻守街亭,将部队驻扎在紧靠水源的山上。
但是马谡却认为水源没有地势重要,在他看来南山地势高耸进可攻退可守。最终马谡不顾诸葛亮三令五申,也不听麾下谋臣的建议执意要将部队驻扎在与水源南辕北辙的南山上。这就导致,马谡每日都要派遣兵马取水。
这就被曹魏军队抓住了漏洞,魏军将军张郃率兵切断了马谡取水必经之路,在马谡大军饥渴难耐的时候闪电突袭。缺水的蜀汉将士哪能敌得过精神饱满的曹魏将士?可想而知马谡大军最后败的有多惨。
街亭决定了陇右、关中等多地的安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马谡失街亭可以说是给予了诸葛亮的北伐计划迎头重击,导致诸葛亮只能败兴而归。
马谡虽然是诸葛亮的心腹,但是失守街亭的责任实在是太大了,诸葛亮不得不处斩马谡。但是马谡死后,诸葛亮悲伤不已,不仅在葬礼上痛哭流涕,还特意优待马谡的子女家眷。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对于马谡是真的非常欣赏。
其实马谡落得这样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马谡不狂妄自大,严格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街亭必然能够守住,那么天下格局就必然要迎来新的变动了。
可诸葛亮一身的雄谋伟略,难道他的北伐计划真的是一个小小马谡能够拦腰折断的了诸葛的么?
从始至终皆是错
统一天下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环计,无论哪一环出错都不行。马谡失街亭这样的错误虽然重大,但并不是无法弥补的。诸葛亮之所以后期没有夺得天下,根本原因早在《隆中对》里写了出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以荆州、益州两点为夺天下之根本,将蜀汉兵力分为两波分别占领荆州益州,再以这两个地点向内侵蚀。两点遥相呼应,进可攻退可守,能够将天下蚕食殆尽。
这个想法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是非常适宜时局的军事攻略。但是诸葛亮忽视了一点,荆州与益州虽然是军事要塞,但是两地之间相隔千里,兵马并不能快速地流动。
而且当时蜀汉军队兵马疲弱,合攻一处都显得势单力薄,更别提把兵马分散之后了。关羽就是因为在大意失荆州之后等不来支援,最终遗憾被斩。所以诸葛亮后期失利的主要原因并不在马谡,而是早在《隆中对》就已经错了。
总结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不折不扣的第一梯队谋臣,纵观整个三国格局能与诸葛亮才智媲美的人都寥寥无几。但是百密一疏,他在与刘备讨论三国形势的时候忘记了蜀汉政权是三国之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位。
其实假如诸葛亮辅佐的是曹操的话,结局定会扭转。当时曹魏兵强马壮,别说是以荆州益州为据点分割天下了,就算是多加几个据点都没有问题。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如,大局已成,一代谋臣诸葛亮早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
诸葛亮.中华英烈祠
诸葛亮的《隆中对》.荆楚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