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进行了首次授衔仪式,各级将帅的人选、排名在网上一直有很多争论,其中一些无非是人云亦云,但有的说法存在确凿证据,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开国元帅原本不是10位,甚至一直到1955年9月,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宋任穷向全国人大提请元帅名单时,上面都写着11个人的名字。名单上排在第7位的候选人,最终没有获得军衔。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第7位的元帅人选,就是二野老政委邓公。邓公如果被授予元帅军衔,那么开国元帅就是11人。

甚至在1955年9月16日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时,这份名单上仍然有邓公的名字,此时距离正式授衔也仅有11天时间了。

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决定不授予邓公元帅军衔,主持会议的陈云同志对此作出了相关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邓公在个人意愿上,不希望获得元帅军衔;第二,结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及授衔规则,邓公已经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主要精力在党务政务方面,而不在军队事务上。与其他有明确军职的元帅候选人相比,他的情况比较特殊,不授予元帅军衔为好。

邓公是不是出于谦让的角度呢?有这个成分,但也是实事求是的。

因为在1988年全军第二次大授衔时,邓公又再次婉拒了专属于他的“一级上将”军衔,可见他本人对于评衔是不热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邓公当年在名单上排第7位,而不是其他位次呢?根据1955年元帅军衔的授予规则,规定候选人必须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指挥过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且55年正担任中央军委委员职务。

当时的中央军委由毛主席领导,下设11位委员,邓公就是其中之一,排在所有委员的第7位。

而其他10个人,就是后来的十位开国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大元帅中排前两位的,是朱老总和彭老总。

他俩长期出任人民军队各个时期的正副总司令,地位不容动摇。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从第3到第6位的林总、刘帅、贺老总和陈老总,分别是我军4个主要“山头”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中央红军-115师-四野系统,129师-二野系统,红二方面军-120师系统,以及新四军-三野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军部队的主要发展脉络,也就是所谓的“山头”。山头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毛主席认可的,只不过人民军队强调“五湖四海”的精神,要讲究团结杜绝山头主义。

所以在1955年评衔时,这些脉络和历史是无法规避的,前6位元帅的顺序不能动,其他人要从第7位往下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邓公的军队资历,确实是非常突出的。他参与领导过1929年的百色起义,是我党早期八大起义之一;在抗战时期邓公出任过八路军129师政委,和刘帅搭档领导“刘邓大军”,共同指挥129师、第二野战军达十余年时间,他本人更是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时成为总前委书记,当时刘帅、陈老总在总前委的排位都不如邓公。

所以邓公虽没有作为二野的代表进入开国元帅的“上半区”,但第7位却是实至名归的,这也是1954年确定中央军委委员顺序时的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邓公在元帅候选人中的排名情况,跟周总理、少奇两位同志不参评这个大前提紧密相关。他们两人当时都是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之一,如果参与元帅授衔的话,位次极高。若是这种情况,邓公自然也排不到第7位了,很可能是在第9位。

当然这一切早已尘埃落定,无论周总理、少奇同志还是邓公,都辞让了元帅军衔,而伟人们的革命贡献也不能单纯地用军衔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