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身边朋友问我一句话:
这么努力每天码字,因为热爱还是欠了裸贷?什么动力让你每天都坚持下来?这几年有什么收获?嚯,我一听这幽默尺度,不去说脱口秀都屈才了。
不过,他一下提出三个问题,我想了之后的答案是:
一,每个人开始做一件事之前,都会有一段不那么舒服的痛苦期,这段时间里的痛苦会推动人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做多了找到窍门,渐渐就轻车熟路了。
二,也不觉得自己在坚持,因为熟能生巧,大脑神经元突触(Synapse)连接更加紧密,形成一种惯性,每天不写下总觉得少点什么。
至于第三点,最大收获是:别人做不了的才是专长,专长是一个人无路可走时,最好的退路。
01
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有必要再解释一下什么是专长。
专长,是人们在某个领域或技能上的深入了解和掌握,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获得,而且它和人的职业紧密相关。
专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专业性、独特性、热爱。
先说说专业性。在中国,无论高等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都会根据国家的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
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简单来说,专业是你在学校学到的基础技能,或者是你在工作中逐渐积累的能力。
举个例子:
你在学校里学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基础课程,学会了怎么做财务报表、怎么分析财务数据。这些都是会计专业提供的基础技能。
接下来是独特性。专家们说,独特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你的专长可能在某些人看来很厉害,但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并不特别。然而,这种专长能让你在某些小圈子里显得很自在。
什么意思呢?
好比沟通能力。在学校或社会中,很少有人会专门教你怎么沟通。而这项能力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表现也各不相同。
看似简单的沟通实际上非常重要,如果一个销售人员沟通能力强,他不仅能卖衣服鞋子,甚至能卖掉大楼或管理一项全球业务。
但这种能力不是单靠基础培训就能学会的,哪怕你鼓起勇气去街头搭讪,支支吾吾地跟路人说话,也很难真正学会打破隔阂。
仔细看看身边的同事,你会发现,会沟通的人总是那一批人,而且他们在领域里比别人过得要滋润;所以,对他们来说,沟通算得上一种专长。
从专业到专长,除需要经验和技术,还要对工作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独特优势,能让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这个变化过程,可能要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或者是个人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再来聊聊特长,特长更多和个人的天赋或兴趣有关,是指一个人在某项活动或技能上的非凡能力,比普通人更强。
特长不一定是职业技能,更多是指业余爱好。比如音乐、艺术等;如果一个人能把对特长的热爱融入到专长中,那他的潜力就会非常大。
乔布斯是典型例子。
他特爱禅修、对东方神秘主义哲学充满兴趣,尤其是佛教禅宗文化,还喜欢瑜伽和古典、摇滚音乐等,他甚至还收集了鲍勃·迪伦超过100个小时的磁带,并且在Macintosh的发布会上使用迪伦的歌曲作为开场白。
然而,在创立苹果之前,兴趣并没有给创业很大帮助,反倒是创业后,特长与专长的组合,才让他对设计、人文有了新的理解。
如果你觉得例子离自己比较远,不妨思考下,身边有没有把兴趣与专长组合,在职场、副业上游刃有余的呢?至少我身边很多,比如:主持人到主播,编导赚到到短视频编剧.....等等。
02
专长到底有什么用?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下内卷的核心是什么?
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变化看,人们真的在和人工智能争夺工作机会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很困难。
想一想,人工智能有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持,可以利用海量的用户数据,非常理性,还能快速地更新和进化。普通人怎能和它竞争?
所以,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劳动。未来,手工劳动的价值将越来越低。但同时,城市生活成本却依然居高不下。那我们该怎么办?只能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这里要介绍一个我创造的词:“城市现代化陷阱”。
虽然是个人看法,但认为有必要分享一下,人类现代化进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本质上,它是围绕“城市+工业+商业”进行,也就是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聚集大量资源和人口,这种聚集能带来规模效应和分工的好处,但,它也导致城市成本的上升。
例如:政府税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的住房、教育和生活成本等都在上涨,微观一点,好不夸张的说,我去菜场买个西红柿都要6块一斤了。
随着城市成本上升,我们必须升级产业。什么是产业?
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各种工作和生产活动。例如,有些人制造手机和电脑,这属于制造业;有些人在餐馆做饭或在商店卖东西,这属于服务业。
但成本的增加,有些产业已经难以承受这种压力。
怎么办?在一线城市中,只能选择能承担更高成本的产业和人口,这主要包括与科技和资本相关的产业、企业或人才。
显然,掌握了科技和资本的企业和人才数量有限,但他们的价值会越来越高;而大多数人的价值却在降低,逐渐被城市挤出,这就是大多数人所经历的内卷的本质。
03
问题是内卷卷什么?从资本视角看,或许能找到答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会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会变得非常活跃;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将会铤而走险。这说明资本对利润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有相似的观点。他指出:
当资本增加时,工资可能会提高,但利润可能会降低;因此,企业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实现生产的标准化来应对这一问题。
这不仅可以保持企业的利润率,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简单来说,资本的目标是用最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那么,怎样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呢?答案是:标准化。
想象一下,你发现了一座金矿,一开始你自己在挖,日子还过得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想从这座金矿中赚钱,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你会怎么做?
有两种选择:
一,你可以雇人来帮忙挖矿,但需要花钱,还要花时间找人和培训。如果你管理不善,可能会错过赚钱的机会。而且你不可能一下子雇佣很多人,所以每天能挖到的金子数量只能有限地增加。
二,减少成本,更加努力地自己挖。等到别人快发现这座矿时,你可以快速培训其他人,把挖矿的技巧卖给他们,短时间内赚一笔快钱。
不管选择哪种方式,最终的结果都类似的:金矿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竞争自然开始。一旦竞争开始,有钱人会用标准化的方法来挖矿,他们会统一管理“人、事、价格”。
《纳瓦尔宝典》中有句话挺有意思。他说:
如果社会可以培训你,那么,社会也可以培训别人来取代你。如果你只是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就能赚到钱,那我可以雇很多人来取代你。
这意味着,你只能在,我找到足够多听话的人之前赚到钱。而且,我雇的人越多,你赚钱就越难,这种变化的速度随着AI的到来,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认识,说实话,没有人喜欢内卷,但资本和市场行为就是这样,我们没办法改变;因此,内卷在进一步让一切尽可能标准化。
04
如何避免这样的困境?一个基本的方法是,必须掌握通过听从指令就能学到的东西,即,专长部分。那么,如何找到并长期培养专长呢?我认为有三个关键步骤:
- 梳理一下优势
- 职业化
- 放大价值
在AI时代,我还要特别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就像之前说的,你一开始可能不知道专长是什么。甚至可能会高估自己。
我有很多高管朋友,他们认为自己像孙悟空,拥有72般变化,非常能干。但当他们离开了公司,独立创业时一个月连一万块钱都赚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一个概念叫做角色兼容性(Role Compatibility),强调的是,在一个大机器中,每个小部件,无论多么普通,都有其独特的位置和功能。
我们在公司里可能正好适合那个环境,像螺丝钉一样刚好合适。但一旦离开那个环境,就发现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适应外面的世界。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强调写作的原因。为什么要写呢?因为当真正坐下来,在电脑前梳理能力时会发现,虽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但可能什么都不精。
问题是:写什么?
一个词总结即:回忆录。回想一下目前的岗位是什么,负责什么,尝试把这些岗位能力梳理出来,想想放在其他公司,这些能力是否仍然独一无二。
写完之后,下一步就是“识别专长”。怎么识别专长?回顾一下过去几年的职业生涯,是什么样的经历把职业生涯串联起来的。
比如我,从做媒介工作起步,最后成为市场负责人。
我的经历是一步步从媒介领域的工作经验积累起来的;这可能就是我的一个专长,在这方面,做起来特别得心应手,有很大的优势;除此之外,专长领域里,还会发展出一些额外的能力;类似于沟通技巧等。
识别专长后,下一步做什么?
把岗位思维转化成职业思维。如果现在问你:“你的职业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是运营总监、新媒体负责人,还是其他什么呢?
我们不难发现,岗位固定,职业不一样,职业相当于所有职业生涯中积累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的总和,有了职业思维,你会变得更专业。
这种思维鼓励我们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发展,不再仅仅关注当前的岗位要求,而是,考虑如何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机会中去。
换言之,你可能会更愿意“经营”这个职业。
想一想:我能不能把“以往在新媒体运营上加上行业知识”的经验,做得更详细一些?或者,我能不能从中提炼出一套模型,然后分享给更多人?
甚至,把经验转化为咨询服务,再利用互联网、AI等工具,把这些扩大化、效率化;这样做,优势是不是就比别人强很多了?
所以,专长是除标准化之外,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东西。专长是干出来的,是做那些别人不愿意做,做不来的事还要持续迭代,最后形成的壁垒。
总结
我们要拼,专长了。
更具体的专长,无论从个人还是公司的角度看,都是提高性价比的有效方式,毕竟,专长代表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不是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