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远同学

智远同学

网易号

关注
85粉丝
0关注
84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

5枚勋章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精神生活与商业探索,关注科技人文、消费电商、品牌营销、商业认知思维等方面。

  • 构建,你的数字大脑

    22小时前
    3跟贴
    图片
  • 我试着说下“流程再造”

    2024-07-24
    图片
  • 阅读过的文献里,有一个概念叫:小胜(Small Wins)。什么是小胜呢?在做任何事情时,取得一点点进展。
    这种小小的进步本身就有流动性。当人们在某个领域、某个技能上通过不断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后,如果继续练习,就能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流动感。 要最大化流动体验,必须设定一些符合条件的目标,这有助于创造出流动状态;如同跑步一样,先跑1公里,再多跑0.1公里,这也算培养隐形习惯,让流动体验的状态进一步得到拉伸。 流动状态是自然而然的,与努力正好相反,努力让人觉得强迫,越强迫,效果反而越差。 流动像流水一样,自然地推动你前进,你觉得自己自愿地在做事,这种流动本质上,也培养出了一个新的反馈循环。 习惯里有很多不易察觉的,一旦某种习惯形成,会自我强化;有些循环可以让你立刻看到结果,有些则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进步,这种不易察觉的习惯被称为“隐性习惯”,小胜便是隐藏性习惯。 想一下,一个每场战斗都只小胜的将军,和一个每场战斗都不败的将军,哪个更厉害? 每场小胜,意味着这个将军在每次战斗中都能以一点点优势取胜。如果将军能以少胜多,这就显示他不仅有实力,还有高明的战术,可以说是真正的厉害。 但是,看看每场战斗都不败的将军,这意味着,他既不输也不赢。 这种不败情况下,也要看对方的实力。如果以弱抗强能保持不败,那真的很了不起,像《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就是以弱抗强的好例子;但如果是以强对弱只能保持不败,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长远来看,我认为,每战小胜的将军可能更有潜力;因为他能不断提升军队战斗力,还能极大地激励士兵士气,提高自己的名声,让敌人都害怕他,这对战斗力肯定有好处。 而且,从战略上来看,每次小胜都意味着打败了敌人,消耗了敌人的兵力,还能通过胜利传回的消息,鼓舞士气。 显然,大胜=找到最优解法,小胜=找到次优解法;大败=找不到最优解法,也找不到次优解法,而且还会不幸掉沟里;小败=找不到最优解法,也找不到次优解法,但没有掉沟里,只是浪费了时间。 因此,如果一个人坚持要和某件事死磕到底,同时,还强迫自己完全按照严格的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但始终打不开思路,他可能会遭遇大败。 相反,如果灵活运用小胜策略,找到一些启发,变通地去行动,那么胜利的概率就更大一些,即使不胜,至少也不会陷入困境。
  • 一些项目管理的方法

    2024-07-22
    图片
  • 它,想给AI搜索醒醒脑

    2024-07-20
    1跟贴
    图片
  • 他们,在飞书项目打造爆款

    2024-07-18
    图片
  • 如何做笔记?

    2024-07-17
    1跟贴
    图片
  • 谁能对Perplexity贴脸开大?

    2024-07-15
    1跟贴
    图片
  • 一天要看300多次手机?

    2024-07-14
    22跟贴
    图片
  • 夸克很「夸克」

    2024-07-11
    图片
  • 让精力爆棚的方法

    2024-07-10
    7跟贴
    图片
  • 一位朋友说:我总过度分析,导致行动迟缓或拖延,该怎么办?我想了想,大概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我们认为自己因为“过度分析”而拖延,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过度分析”。更多是,对自己不够确信和接纳,觉得会办不好,产生了压力和内耗。 害怕犯错,害怕出丑,这是很自然。这种焦虑让我们觉得自己在“过度分析”,这只是拖延的一种表现,看起来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快速开始。 第二种情况是,真的在“过度分析”。问题并不在于分析本身,而是面对问题时,缺乏一个清晰的思路。最关键的是,没有意识到大脑正处在一个原地打转的状态,缺少推动理智分析的动力。 这样一来,就很难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或者找到一个准确的解决方案,也就导致了行动的迟缓和拖延。 所以,要避免过度分析,关键不是决定要不要做这件事,而是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怎么做」的思路。 开始时,我们会在“如果”的阶段遇到很多问题,想象各种可能,有的想法很实际,有的听起来有点疯狂。我通常会停下来,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把所有想法都写出来。 然后,看看哪些能先解决,哪些能快速完成。这样也能提前知道哪些方法可行;如果不行,就赶紧改进,直到在行动中找到最好的方法。 所以,我想告诉你什么?三件事:一,别总想着找最好的选择;二,珍惜行动力,珍惜那种想要立刻去做的冲动;三,当下现在做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总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现在的选择不是最好的,所以,我要先躺平,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再努力。”这是骗自己的话。 选择和努力之间的争执,永远围绕着能力、家庭背景、市场机会和时代大背景。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当用“选择大于努力”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时,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我不想努力”的借口罢了。 切记,低质量的行动>高质量的不行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空想是神的工作室,千万不要让大脑陷入「空转」状态,有想法,最好的办法是验证,在行动中验证。 关键是要意识到这一点。
  •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2024-07-08
    1跟贴
    图片
  • 媒介演进的5个视角

    2024-07-06
    1跟贴
    图片
  • 四个方法远离习得性无助

    2024-07-03
    4跟贴
    图片
  • 知乎直答要做国内的Perplexity?

    2024-07-01
    1跟贴
    图片
  • 总被观点注射,怎么办?

    2024-06-30
    图片
  • AI产品悄悄争夺超级入口

    2024-06-28
    图片
  • 为什么要学点认识论?

    2024-06-26
    1跟贴
    图片
  • 有个概念叫:时间冗余(time redundancy)。意思是,拥有多余的、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被动应对,或做很多不愿意做的事情。
    简单讲:日常安排中要留出额外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平时,我很少花时间去和别人争论,也不去说服那些意见不同的人。我还会用工具,把一些经常做的、重复的事情自动化。 比如: 以前灵感瞬间比较多,总靠大脑记,发现大脑精力燃料不够,后来就把灵感一现的事情做成TODO,放在备忘录中,现在几乎想到什么,第一刻就带来备忘录放进去。 还有,我每天只做五件事,这五件事是前一天就计划好的。这样一来,早上起来,就像机器一样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如果今天做的事情超过了五件,那么,多出来的事情就是额外的收获。 晚上,我还会做日复盘,复盘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回顾今天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 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我会提前计划好,确保每件事都有明确的步骤。这样不会乱,也更容易行动。对于任务,大脑必须SOP化,不能很累。 此外,我会避免无效的社交。带来负能量的人和信息,会影响生活和思考。如果你有烦心的时刻,送你一句锦囊,日常可以这样想: 若你是一个心态平和,境界高的人,日常遇到各种有负能量的人,你看他们发脾气,释放戾气,会有一种上帝视角,不但不会受一点影响,还会发自内心理解,他们挺不容易。 所以,保护好时间和生活,不让烦心事来找我。 另外,我还会注意健康。比如吃饭、运动、充足睡眠,我177cm,体重控制在66左右,之所以非常注重该方面,是因为,人摄入的碳水,每天代谢不完,囤积下来,必然会形成脂肪。 这些脂肪燃烧不掉,慢慢会形成一种循环,好比那句话说的:不想吃,吃饱了就困,一困就想睡,一睡就懒,一懒就不想动,一不想动,效率就低,因此,每一个环节都要形成正反馈。 此外,我不追求完美。 比如写文章时,会有错别字,但先写出来更重要,如果追求完美而花更多时间,收获并不多。所以,我学会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后,我还会看看,什么都不做,过一段时间后,生活是否还能维持原样,甚至变得更好? 发现问题,会快速调整,不让任何事情成为我的工作流负担,随时准备放下不必要的事,保持时间的灵活余地,这样下来,效率能提高一倍。 所以,最重要的是时间冗余,有了冗余才能做创造性活动。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