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远 | ID:Z2014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澡堂,不是那种豪华的温泉会所,而是能容纳一百多人的社区澡堂。

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但一个月后去了一次,发现生意特别好;洗完澡,敷着面膜时,我随口问老板:你这儿生意不错啊,人挺多。他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多说。

过了段时间,我又去了,发现人少了许多。结账时又碰到了老板,我忍不住问:怎么人这么少了?

老板跟我聊了一会,说:刚开业时在短视频平台打广告,价格定得很低,25块钱连洗带泡,还送一次性毛巾和香皂。结果算下来,整个一个月白干,甚至还亏钱。

后来在平台把价格提上去,人少了,但能保持少赚点,毕竟不挣钱这生意咋干,你说是不是?

另一个故事,是理发店。

楼下开一家新理发店。开店前一周,店员们在街上发传单,还推销办卡;那卡挺实惠,50块钱能剪两次头,不过得先交50块钱,我看买的人不多,那天不忙,就去试了试,还不错。

过了20天,头发长了,我想去烫个头,又去了这家店。烫头发时,和他们聊了聊。他们说最近客人少了许多,因为不再搞推广了。

之前线上推广价格低,吸引的都是想占便宜的。占完便宜,这些人下次就不来了,所以没必要再做。现在他们调整了策略,第一次做体验价,第二次也可以团购,但价格稍微提了上去。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能来第二次的客人,一是觉得体验不错,二是住在附近三公里左右。所以,留住这部分人,才能让生意稳定下来。

我喜欢关注微观,小老板代表这个时代。

他们不是社会精英,也不是比别人更聪明、更有钱,他们选择这条路,在街头巷尾创造场景和产品,也应该被记住,他们是宏大叙事下的具体体验。

那些走得远的小老板,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呢?

第一点,他们特擅长把模糊的东西给搞清楚,这就是祛魅(Disenchantment),撕掉花里胡哨的外表,直面真实的经营问题。

之所以祛魅能力强,因为,每天都得盯着人流量、流水、利润这些硬数字;数字不会骗人,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幻想。偶尔亏个十天半个月,他们能撑得住。但如果一直亏损,那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那么,小老板如何做的呢?一个关键词:非标个性化。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商业竞争中,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做加法,而不是在减法上下功夫?

这几年生意不好做,竞争太激烈了。大部分人都在不停地加东西,希望通过丰富的功能、服务吸引顾客,而不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专注于核心体验。

做品牌做生意的人,都知道SOP,就是标准的操作流程,我们知道怎么做消费者分析,如何研究顾客的想法,甚至可以坐在办公室开无数次会,像智囊团一样计划顾客的购物流程。

管理者总觉得,只要设计得足够完美,目标就一定能实现。看起来,顾客好像是按照程序运行的机器:进店、花钱、走人。

但真实的生意从来不是这样的。过去生意好做时,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个性被压下去,共性被放大了。久而久之:商家产生了错觉,以为顾客可以被完全控制和预测。

而现在,情况变了。不规则的、个性化的体验,才是留住顾客的关键。那么,什么是个性化体验呢?

跟你讲过故事:

我住的那片,从十里铺、时代万科到抖音集团那条路上,有家面馆,叫珍面朗68号小酒馆,主打杂酱面。

现在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假设你是这家店的老板,周围有很多竞争对手,新开业后,怎么在三个月内稳住脚跟?

这个问题挺考验商业头脑。我观察了一下,这家店的做法很有意思:

他们推出了一个团购活动,20多块钱就能吃一碗杂酱面。如果你觉得一碗没吃饱,只要告诉服务员,他们会给你加面;觉得酱料不够,还能让他们加酱。

换句话说,20多块钱,直接管你吃饱,如果你愿意给好评,还能送你一瓶饮料。

观察了一个多月,发现现在几乎每天都要排队。那么,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亏钱呢?表面上看,好像是亏的,实际肯定是赚钱的。

咱们分析一下,一个人能吃多少面?尤其是面条这种高饱腹感的食物,正常情况下,顶多吃两份。而一碗面20多块钱,就算他吃两碗,也有利润空间。

再者,抛开单次利润不谈,如果一个月内每天都有人排队来吃面,这种人气和复购率,才是长期盈利的保证;这就是一种体验设计。20多块钱内管饱,满足了消费者吃好的诉求,又控制了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想想:没真正感知过顾客需求的店,是什么样?

前几天,我和朋友去了一家湘菜馆。菜做得不错,但客人却少得可怜。为什么呢?

我仔细看了下,这家店外表很漂亮,卖普通湘菜小炒,但做得稍微精致了一些,给人的感觉是这家店很高级;如果你不上网查价格,可能会以为两个人吃顿饭要300块以上,实际上,我们俩一共才花了150块。

临走时,我特意留意了下门口,还贴着“中午提供快餐”的字样。

你觉得这两家店差距在哪里呢?关键在于,这家店没有真正走到顾客中间去,没有找到顾客内心的那种随意、贴近生活的感觉,如果你平时留意,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

本质上,这些问题是店铺被赋魅(enchantment)了。

什么是赋魅?

简单来说,把普通的东西过度包装,让它看起来特别、有故事、有情感。

比如,一个普通的湘菜馆,非得把自己弄得高大上,门头装饰搞得特别花哨,好像非要显得有“气质”才行。

说白了,就是通过外观和形式,让普通的东西变得“眼前一亮”;可是,这种“眼前一亮”的吸引力,真的能留住顾客吗?

答案是:短期内可以,但很难长久。为什么呢?

一方面,顾客一开始会被门面的外观吸引进店,但如果实际体验(比如食物的味道、服务质量等)达不到预期,他们很快会失望,甚至不会再来。

另一方面,看上去档次很高的店,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价格太贵、性价比不高。这种感受会劝退一部分想来的顾客。

所以,真正能够留住顾客的是产品、和贴近人的温度。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说:我就是个做小生意的老板,手里也就几十万,哪来那么多钱搞温度方面体验?

别急,再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事。

我常去的一家包子铺,也提供面食。每次中午去,我都会说:“老板,来碗面!”

老板有时会笑着和我开玩笑:大兄弟,你这脑力劳动者,吃这么大一碗面,不好消化,全是碳水,吃多容易长胖。我建议你,少吃点,要不换点别的。

说实话,我被他说服了好几次。

其实在他那儿,吃包子和吃面都不贵。一碗面12块,加一瓶水才15块,而且分量很大,一份面有8两到一斤,很多农民工也喜欢去他那儿吃饭。

这种交流听着是不是挺有人情味?但是,我们得理性一点来看这件事。有时,商业就是这样:理性思考决定下限,感性价值决定生意的上限。

理性让生意能活下去,但感性和人情味,才让生意活得好、活得长久,或许,这才是小生意能成的独特原因。

很多小老板,看起来只是普通人,但他们往往能代表一条街区,甚至一个城市的某个区域。

他们能把店铺经营得有声有色,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并且愿意用心去做好。

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努力不仅可以撑起一家店,还能慢慢发展成一个品牌,甚至开出分店;最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发工资,不需要靠别人养活,于是,就坚持了下来。

我问过不少街边小老板一个问题,即:你为什么开这家店?

他们大多数会笑着回答:我也不知道该干点啥,就想着把自己的手艺展现出来,顺便帮别人个忙,他们的回答总是很朴实,但背后透露出一种关怀。

他们先想到的,往往是别人,然后才是自己。这样的老板经常会在店里关心每个顾客的感受,无论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还是对顾客需求的用心关注,都会让人感到温暖。

所以,祛魅还能提高一个老板的愿力。什么是“愿力”?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老,但换个简单的说法,它是一种理想主义,也是一种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愿力背后,是一种人情味。

因此,祛魅到底在说什么?我认为有两点:

一,日常感

一种随意、放松、舒服的感觉。日常感还体现在贴近真实的生活上。比如,我特别喜欢逛菜市场。很多人觉得年轻人不会做饭,也不爱逛市场,但我不这么认为,逛菜市场反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它能把人从所谓的“优越感”中拉回来,让你脚踏实地,回到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不过,说到“优越感”,我也没什么好“向下兼容”的,咱本来就在生活的底层,谈不上比谁优越,逛市场对我来说,更像一种自我回归,关注当下的体验。

为什么有时候,你只是吃饭时刷刷抖音,就觉得很轻松?或者,躺在沙发上发呆,想着等会儿没什么安排,也会感到放松?

因为这些时刻,没有给生活贴标签,也没有刻意去定义或分类,生活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是真实感受到的当下。

从这个视角来看,商家在经营中,是不是也能从“日常感”中找到启发呢?简单、真实的体验,也许才是最有力量的。

二,没有侵略性的情感相处

侵略性,一种带有目的、不真实的状态。它是被SOP化、标准化过的感觉,常常让人感到压力和距离。

这几年,我们越来越强调社群、邻里关系,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人与人交流的渴望;尽管我们很多时候因为“频道不匹配”或“社交成本太高”,回避了真实的人际交往,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它。

我们在微信群里、虚拟角色中寄托情感,其实也是在期待更真实的联系。

所以,当我们谈论祛魅时,实际上在说一种情感连接。这种连接不费力、不刻意,就像朋友间的一句简单寒暄:“来啦?吃点什么?好,慢点。

这些,正是街边小老板一直在做的事儿。他们的经营质朴、有力量,值得大店停下来学习;这才是真正的祛魅:直面问题、贴近生活、主动消除模糊,挖掘最真实的情感连接。

商业需要祛魅,个人也要;真实,是一种稀缺力量。你怎么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